全書分為羈旅愁思、敦品勵行、家國天下、鄉(xiāng)村素描、滄桑詩意五輯,既有借山水抒情言志的,也有思念故鄉(xiāng)、向往田園鄉(xiāng)村生活的;既有抒寫相思愛戀的,也有反映人生滄,F(xiàn)實的。整部作品選擇宋詩中80余篇膾炙人口的精美詩歌,囊括了宋詩發(fā)展史上各個時期的的代表詩人,展現(xiàn)了宋詩的整體風(fēng)貌。 作者簡介: 偃月公子,原名徐昌才。祖籍夜郎古國,棲居星城長沙。一生愛好徜徉山水,縱情詩文,揮灑性靈,F(xiàn)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侗族文學(xué)學(xué)會常務(wù)理事、《香港文匯報》專欄作家。著有《戀上大唐詩生活》《宋朝那些詩生活》《夢回唐詩千百度》《唐詩不妨這樣讀》等。 目錄: 序言 第一輯畫成應(yīng)遣一生愁 一花一鳥含春愁 一船惆悵向黃昏 畫成應(yīng)遣一生愁 落花流水殘春去 買愁村過買愁人 水上人歌月下歸 明月何時照我還 望湖亭上望湖光 欲浮蒼海迷津渡 山山秋色老夕陽 山水風(fēng)光值萬錢 瘦馬窮途向夕陽 游人不管春將老序言 第一輯畫成應(yīng)遣一生愁 一花一鳥含春愁 一船惆悵向黃昏 畫成應(yīng)遣一生愁 落花流水殘春去 買愁村過買愁人 水上人歌月下歸 明月何時照我還 望湖亭上望湖光 欲浮蒼海迷津渡 山山秋色老夕陽 山水風(fēng)光值萬錢 瘦馬窮途向夕陽 游人不管春將老 風(fēng)雨蕭蕭斷人腸 第二輯有誰風(fēng)雪看梅花 唯有葵花向日開 一年好景君須記 清明時節(jié)好風(fēng)光 人生難得幾回樂 一種風(fēng)光百樣栽 鶴林寺院寫清寒 冰雪皓月映梅花 讀書不管春歸去 君子之交淡如水 人間竹鶴第一流 普濟院藏普濟心 梅妻鶴子竹林情 人生唯有讀書好 獨立青峰野水涯 一窗風(fēng)月一窗燈 藕花多處別開門 無聲無息故人風(fēng) 一樹梅花一放翁 有誰風(fēng)雪看梅花 第三輯夢中不知身是客 嫌富愛貧話春草 多景樓上多憂思 將軍早發(fā)多詩意 誰解街頭不平聲 自嘲自喜還自悲 恨天恨地恨新朝 可憐天下慈父心 路見不平一聲吼 風(fēng)吹浪涌滋悲心 滿眼都是中原淚 新人舊燕兩相猜 笑人笑己笑傀儡 可憐江月亂中明 孤忠至誠泣鬼神 春色沉沉鎖建章 兒女不知家國痛 皇上打球有何錯 坐將赤熱憂天下 誰知浩蕩濟時心 第四輯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撐出南鄰放鴨船 屋上青山屋下泉 古風(fēng)古韻農(nóng)家樂 你做飯來我砍柴 繪聲繪色繪春趣 一樹高花明遠村 一牛吃過柳陰西 一夜秋思向天涯 自扯蓬戶看曉星 春光已到白桐花 水村山廓酒旗風(fēng) 摘盡枇杷一樹金 四月里來好風(fēng)光 一場夏雨送秋涼 臨平道上風(fēng)弄柳 數(shù)峰無語立斜陽 詩心相約在夏季 多姿多彩騎牛圖 牛背牧童酣午夢 第五輯物是人非事事休 春在蒙蒙細雨中 崢嶸奇峭潭石巖 松江夜泊萬古情 黃鸝鳴叫一兩聲 臥入江南第一州 無數(shù)青山隔滄海 風(fēng)云有意雨有情 亦閑亦傲山水間 一抹殘陽冷人心 行人悵望蘇臺柳優(yōu)雅的文字,獨特的視角,個性的品讀,還原了宋詩的滋味。每一篇文章都能喚醒記憶,每一番解讀都能感動你我:《你的時光,我曾來過》——把打開詩人心結(jié)的鑰匙,一座連接古今文化的橋梁。 ——鄧志剛(著名特級教師,全國名校名師) 作者引領(lǐng)我們,以巨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穿越宋詩中的風(fēng)花雪月,讓我們用心靈貼近詩人的心靈,完成壯美絢麗的精神對話。 ——董一菲(著名特級教師,全國名校名師) 許多膾炙人口的宋詩一直都是滋潤每一個中國文化人的精神營養(yǎng),遺憾在于唐詩多多少少遮蔽了宋詩原有的光芒。在此意義上,《你的時光,我曾來過》為我們復(fù)原了宋詩本來的真實與美麗。 ——潘年英(著名作家,教授) 作者以超群的智慧,卓越的才華,澎湃的詩性,顛覆的熱力,直擊宋詩內(nèi)核,成功破譯宋詩密碼,使我們獲得一個嶄新的視窗,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繽紛詩意。 ——雄黃(湘西詩人,資深策劃)優(yōu)雅的文字,獨特的視角,個性的品讀,還原了宋詩的滋味。每一篇文章都能喚醒記憶,每一番解讀都能感動你我:《你的時光,我曾來過》——把打開詩人心結(jié)的鑰匙,一座連接古今文化的橋梁。 ——鄧志剛(著名特級教師,全國名校名師) 作者引領(lǐng)我們,以巨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穿越宋詩中的風(fēng)花雪月,讓我們用心靈貼近詩人的心靈,完成壯美絢麗的精神對話。 ——董一菲(著名特級教師,全國名校名師) 許多膾炙人口的宋詩一直都是滋潤每一個中國文化人的精神營養(yǎng),遺憾在于唐詩多多少少遮蔽了宋詩原有的光芒。在此意義上,《你的時光,我曾來過》為我們復(fù)原了宋詩本來的真實與美麗。 ——潘年英(著名作家,教授) 作者以超群的智慧,卓越的才華,澎湃的詩性,顛覆的熱力,直擊宋詩內(nèi)核,成功破譯宋詩密碼,使我們獲得一個嶄新的視窗,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繽紛詩意。 ——雄黃(湘西詩人,資深策劃) 畫成應(yīng)遣一生愁 行色 司馬池 冷于陂水淡于秋,遠陌初窮見渡頭。 賴是丹青不能畫,畫成應(yīng)遣一生愁。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輾轉(zhuǎn)奔波,愁思滿懷,所見所聞,所作所為,所感所思,無不添愁惹恨,牽腸掛肚。宋代詩人司馬池的詩作《行色》巧選角度,化虛為實,化難為易,精準(zhǔn)得體地描繪了萬千游子所共有的羈旅愁思。 題曰“行色”,出門遠行之人的愁苦神色,或為士卒遠赴邊疆,辭親遠家;或為士子應(yīng)考京師,離妻別子;或為官人貶謫天涯,背井離鄉(xiāng)……行程匆忙,旅途迢遠,神色悲苦,內(nèi)心焦慮,此為“天涯淪落人”的共同處境。 這是一種怎樣的神色、行程?又有怎樣刻骨銘心的感觸和記憶?詩人沒有正面描寫,而是聯(lián)系生活,展開想象,多角度渲染烘托這份凄凄愁思。先說出門遠行者的神情比池水還要清冷,比秋色還要凄涼,奠定一種感情基調(diào)——冷寂凄清。不是每個人都有遠行離家之體驗,不是每個人都有人生淪落之艱險,為了讓讀者易于理解,詩人拈來秋水池塘,秋冬池水,冷徹肌骨,寒涼心神;秋空山林,落木蕭蕭,滿目蒼涼。行旅愁色,與此相比,更清寒,更冷峻。詩歌一開篇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jié),讓你站在秋水池塘之畔眺望,讓你行在寂寥秋空之下沉思,不言愁而愁苦自見,不描色而秋色滿篇。 再說出門遠行者的行程況味。剛剛走完遙遠的小路,前面卻又是一個渡口。水陸兼程,迢迢不斷,風(fēng)塵仆仆,馬不停蹄,旅途奔波,身心疲憊,委實辛苦;人生地陌,風(fēng)云變色,水土不服,諸多不便、不適都得自己承擔(dān)!斑h陌”是山野小徑,偏僻荒涼,綿長不盡,行者為何不走陽關(guān)大道,偏選這羊腸小道呢?明知兇險不安,或豺狼出沒,或強人打劫,卻偏向小道行,其間自有無限苦楚。“遠”字給人一種永遠也走不完、不知還要走多久的迷茫之感,更折射出行者心中的焦慮、無奈和困惑。 遠陌初窮,渡頭又見,水陸交替,行不完的路,過不完的渡口,青山之外還是青山,流水轉(zhuǎn)彎還是流水,人生趕路,何時才是盡頭。啃姓卟恢,詩人不知道,我們讀者也不知道。只記得一位哲人說過,人生就是一場行走,永不停歇地行走,不知道前路有多遠,不知道下刻要到達哪里,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身體與風(fēng)塵相伴,心靈與寂寞相隨。司馬池的文字看似平和、冷靜,其實表達了一種無窮無盡的厭倦和疲憊,無奈和蒼涼。愁苦像小徑一樣漫長,憂思像河水一樣流淌。 詩歌三、四兩句轉(zhuǎn)換角度,展開議論。此種羈旅愁思,此番風(fēng)塵秋色,真是只可意會,難以表達啊!一個人的愁苦,如果能表達,或許是一種釋放,一種安慰;如果連表達也不成,則愁何以堪?詩人講,面對此情此景,即便是最出色的丹青能手也無能為力,毫無辦法,可見愁有多深、多重。有道是,能夠表達出來的痛苦不是真正的痛苦,不能表達出來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痛苦。畫是一種表達,畫不出行色凄清,畫不出內(nèi)心焦慮,畫不出肝腸寸斷,真是有口不能言,有筆不能寫,有色不能畫。何等痛苦,何等無奈。 詩人又假設(shè),倘能畫出這種羈旅愁苦,定會讓人一生都感到憂愁!不管是置身其中的詩人和行者,還是置身境外的讀者,均會被這種愁慘深深打動,而情不自禁、聲淚俱下。顯然,丹青能手不愿意畫,羈旅之人不愿意看,讀者諸君不愿意看。如此看來,丹青畫不出深重愁苦,畫出是一種寬慰和釋放,可是一旦畫出,又會讓人一生愁苦。畫與不畫,矛盾重重,左右不是,進退兩難,行者凄苦,無以復(fù)加。 寫羈旅之愁,從行色下筆,確非易事,因為這種神情的確難以表達,更難以詩句描摹,但詩人卻能聯(lián)系生活,以實寫虛,以易寫難;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讓讀者從“行色”之中,感受到旅人的冷寂凄涼和悲愁落寞。從這個意義上講,司馬池的《行色》的確是一首極富表現(xiàn)力、感染力的佳構(gòu)。 落花流水殘春去 大觀間題南京道河亭 史徽 谷雨初晴綠漲溝,落花流水共浮浮。 東風(fēng)莫掃榆錢去,為買殘春更少留。 春天的到來總是令人欣喜激動的,朱自清在其散文名篇《春》有如此動情的描寫:“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腿腳,領(lǐng)著我們向前去!贝禾斓氖湃,總是令人傷感的、失落的。歷朝歷代,若干文人,臨風(fēng)傷心,睹春懷遠,譜寫了一曲曲哀婉動人的春之歌。宋代詩人史徽站立南京河道亭,有感花落水流,春歸無計,即興寫下了這首哀怒連連、妙趣橫生的留春詩。 故事發(fā)生在宋徽宗大觀年間,地點是南京道河亭,人物只有詩人史徽一個。這是一個詩人和春天的故事,這是一個落花和流水的故事,也是一個榆錢和東風(fēng)的故事。那天天氣特別好,谷雨時節(jié),天多晴朗,春將逝去。沒有人會留意,沒有人會傷感,也沒有人會高興。因為,春去秋來,物華代序,這太正常,太自然了。但是,史徽不是這樣的人,他做不到袖手旁觀,無動于衷,他看到了暮春的衰頹、消逝。眼前的水溝漲滿春水,兩岸綠柳垂拂,婀娜多姿,枝繁葉茂,蒼蒼翠翠,生機無限。綠色倒映水中,以致詩人產(chǎn)生錯覺,以為這一溝流水也是翠綠的,汪汪一碧的綠,波光粼粼的綠,綠得深邃,綠得濃密,讓人產(chǎn)生陰涼幽深之感。 詩人意識到這已是晚春時節(jié)了,那些柳枝千般不肯,萬般不愿,不愿變深變老,不愿變黃變枯,她們想要留住春天。詩人或許由此聯(lián)想到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趣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這種春風(fēng)楊柳的碧綠一色,是早春的綠,是歡悅的情。賀詩人想象株株綠柳像小家碧玉,絲絲縷縷,秀發(fā)如云,裙裾如穗,漂亮極了,進而又想到,是誰把柳葉裁剪得如此精細雅致?春風(fēng)啊,就像一把剪刀,春姑娘啊,勤勞能干,心靈手巧,正是她們充滿智慧的勞動,才裝扮出這樣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呢!和賀詩人看到的早春不一樣,史詩人看到的卻是春深似海,葉綠如流,多了深邃,多了悠遠,也多了一點暗淡。 詩人還留意到特別令人傷感的一幕:朵朵殘花,隨水漂流,遠去,遠去,淡出詩人的視野;流來,流來,刺痛詩人的心靈。落花和流水,漂漂浮浮,動蕩不安,它們都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它們都不可阻擋地流逝。作為在中國文化里浸潤長大的詩人,不會不明白,落花有太多的負載和情思,它是生命光華的凄涼轉(zhuǎn)身,是凋零破碎的哀哀無告,是隨水漂流的默默無語,是美好淪落的傷心血淚。這條小溝,這個時節(jié),這個地方,流逝的不僅是落花,還有和落花一樣美麗的年華、青春、理想和激情。 詩人無奈,眼睜睜地看著花謝花飛,水流花去,眼睜睜地看著水波動蕩,花影飄搖,心在流淚,眼似迷離。人生飄蕩,江湖奔波,不也如此凄涼,如此艱難嗎?東風(fēng)起,花滿天,傷春惜花之情更烈,留春護花之心更強,詩人突發(fā)奇想:春風(fēng)啊,求求你,千萬別像秋風(fēng)掃落葉一般殘酷無情,看看我的愛春惜花之心吧,不要急著把榆錢卷走,不要留下光桿枝丫,請你留下一樹榆錢,讓我買下殘余無幾的春天,讓我享受享受即將消逝的美麗。 榆錢是榆莢,據(jù)《本草綱目》記載,“榆末生葉時,枝條間先生榆莢,形狀似錢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錢”。名義是錢,其實不是,不可消費,不能買春,但詩人管不了這些,萬般無奈,情急之下,只好苦苦哀求,買下春天,留住春天,可嘆可笑,而又癡心不改;無頭無腦,而又率真可愛,這就是史徽真真切切的想法,這就是詩人至情至性的浪漫,奇怪嗎?一點也不!早在唐朝,邊塞詩人岑參就有類似的幻想,其詩《戲問花門酒家翁》如此詠唱:“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百甕花門口。道旁榆莢仍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詩人問這位慈眉善目、開朗幽默的老大爺:“老人家,我摘下一串白燦燦的榆錢來買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位大爺?shù)木撇灰X,因為高興,因為善良。 和史徽同時代的另一位詩人魯訔詩作《春詞》亦寫道:“疊穎叢條翠欲流,午陰濃處聽鳴鳩。兒童賭罷榆錢去,狼藉春風(fēng)漫不休!眱和糜苠X作賭注,游戲玩樂,玩完之后,拔腿便跑,任憑春風(fēng)吹拂,榆錢滿地。他們不要錢,他們把錢全送給了春風(fēng),他們帶著快樂走了。和他們相比,史徽真不幸,他快樂不起來,他留不住榆錢,求不應(yīng)春風(fēng),買不下春天,只能滿目傷悲地看著美麗春天逐漸遠去。 傷痛也是一種愛戀,哀怨也是一種向往,因為愛之深,所以才責(zé)之切,因為愛留不住,所以才生幻覺。詩人在谷雨初晴的某一天,在南京道河亭邊,在春天將逝的時候,獨自為春天送行,為自己哀傷,看著花瓣飄零,流走他鄉(xiāng);看著柳枝蒼老,翠綠溝渠;看著東風(fēng)掃榆錢,留春無計;看著殘春點點消失,無言無語,他的心已隨花走,已隨水流。于是,我們記住了,那個春天,有一位孤獨的詩人在為他心愛的春天送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