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也同風雨也同晴:我們姐妹兄弟


作者:施燕華     整理日期:2014-03-18 11:07:53

本書是由施燕華家兄弟姐妹九人共同寫就,記錄了他們九人自我奮斗、獲得成功的人生歷程,以及她們之間有愛、有趣的親情回憶,同時滿懷深情地記述了父母含辛茹苦將他們養(yǎng)育成人的動人往事。
  正如作者所說,“生長在我們這樣經(jīng)濟條件、生活環(huán)境都不好的家庭的孩子,何以能成長為駐外大使、光通信專家、作家、高級工程師、科學(xué)家、藝術(shù)家、高級教師等,并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煥發(fā)出自己的光彩?”在現(xiàn)在這個年代,像他們這樣家境貧寒,沒有背景、沒有金錢,也不去處心積慮鉆營人際關(guān)系,兄弟姐妹九人卻個個樂觀進取,依靠自身努力和正直人品取得成功的案例,在現(xiàn)今社會中,可以說是十分勵志,充滿正能量的。
  作者簡介:
  本書是由施燕華家兄弟姐妹九人共同寫就。
  施燕華,1965年從北京外國語學(xué)院英語系研究生班畢業(yè),到外交部翻譯室工作。1971~1975年,在中國常駐聯(lián)合國代表團擔任翻譯。1975~1985年,擔任鄧小平、胡耀邦、李先念等中央領(lǐng)導(dǎo)的翻譯,接待了尼克松、基辛格等多位美國領(lǐng)導(dǎo)人。參加了中美建交談判、中美關(guān)于美國售臺武器問題聯(lián)合公報的談判以及其他國家與我國的建交談判。1985~1991年,歷任常駐聯(lián)合國代表團參贊、駐歐共體使團及駐比利時使館政治參贊等職。1991~1994年,任外交部翻譯室主任,擔任筆譯定稿。1994~1998年,任駐盧森堡大使。1998~2003年,任駐法國使館公使銜參贊。2003~2011年任外交部外語專家,F(xiàn)任中國翻譯協(xié)會常務(wù)副主席、中國翻譯協(xié)會外事翻譯委員會主任。
  施燕華的兄弟姐妹均通過努力,成為光通信專家、作家、高級工程師、科學(xué)家、藝術(shù)家、高級教師等,在各自崗位上散發(fā)出光彩。目錄:
  序吳建民
前言施燕華
雙親記憶
小白菜,嫩艾艾,小頑小娘到上海!裰{
爸爸口述“童年到上海”施良駒記錄
心同日月義同天施雁冰
正直的熱心人施良驊
力不從心操舊業(yè)施良驥
媽媽的口頭禪施燕華
無聲的榜樣施良駒
接媽媽去!施良騮
點點滴滴顯人品施燕婷
生命歷程
高高山,低低山,鯉魚跳過白沙灘!裰{
我的路施雁冰序吳建民
  前言施燕華
  雙親記憶
  小白菜,嫩艾艾,小頑小娘到上海。——民謠
  爸爸口述“童年到上!笔┝捡x記錄
  心同日月義同天施雁冰
  正直的熱心人施良驊
  力不從心操舊業(yè)施良驥
  媽媽的口頭禪施燕華
  無聲的榜樣施良駒
  接媽媽去!施良騮
  點點滴滴顯人品施燕婷
  生命歷程
  高高山,低低山,鯉魚跳過白沙灘。——民謠
  我的路施雁冰
  自學(xué)也能成材施良駿
  從學(xué)徒到科學(xué)家施良騏
  站穩(wěn)腳跟靠本事施良驊
  在宋慶齡的關(guān)懷下成長施良驥
  從過街樓里走出來的女大使施燕華
  平凡之中也有精彩施良駒
  跌宕人生施良騮
  我能行施燕婷
  親情無涯
  藍藍天,大鳥飛,排隊賽過一根箭。——民謠
  老大有福施雁冰
  溫暖的一家范荷英
  第一次上門張昊
  十塊蛋糕施良驥
  童年趣事點滴施燕華
  兄妹情施燕華
  我陪爸爸吃老酒施良駒
  兩任領(lǐng)導(dǎo)施良駒
  不曾分離施良駒
  “我走來的”施良騮
  興高采烈接送燕婷施良驊
  貴人相助燕婷回京施燕華
  開心的“末肚囡”施燕婷
  和大哥大嫂在青海的美好時光施燕婷
  亦師亦友兩哥哥施燕婷
  我給爸爸做手術(shù)施燕婷
  有媽媽可叫的人是幸福的施雁冰
  埋在心底的遺憾——寫給下一代施燕婷
  懷念阿爺阿娘施揚
  嬤嬤送的年施雁冰
  陋巷風情
  跑過三關(guān)六碼頭,勿忘屋里弄堂口。——民謠
  東臺路篤底——我們成長的搖籃集體回憶施良駒整理
  后記施良駒
  東臺路篤底——我們成長的搖籃
  集體回憶施良駒整理
  遷入東臺路
  抗日戰(zhàn)爭期間,全家于1939年遷到南陽橋安納金路(現(xiàn)在的東臺路)。就此一住就是好幾十年。我們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四個在這里出生,而前面幾個哥哥姐姐則是在這里成長和走上工作崗位的。所以每當我們說起東臺路時,總有一種割舍不去的親近感。
  東臺路南起肇周路,北到崇德路,原本是直通的。后來因為在復(fù)興中路以北的一塊地建了房子(東臺路180號),把路分隔成南北兩段。我們家就在這北段靠近最南端的地方。如果叫三輪車或告訴別人如何尋址,說“東臺路篤底”就行。180號里住的是一戶有錢人家,一棟三層的與眾不同的大樓房很氣派,至少有十幾間房間。樓前還有一個小花園,用竹籬笆與外界隔開。平時大門緊閉,養(yǎng)著一條大狼狗,我們不太清楚里面住的是什么人。到了50年代,大狼狗不養(yǎng)了,夏天乘涼時我們經(jīng)常進去與他們家的小孩一起玩,摘鳳仙花染指甲。文革中,這里的房子被沒收分給許多家老百姓,也變成了亂哄哄的“72家房客”。小花園現(xiàn)在成了社區(qū)老人鍛煉的場所。我們家是175號,斜對著他們。
  離家不遠有一條街叫順昌路。路的北段是“小吃一條街”,陽春面、生煎饅頭、菜肉饅頭、油豆腐線粉湯……價廉物美,應(yīng)有盡有。這就是有名的“太平橋”,可以催出我們兄弟姐妹許多口水的地方。兒時的記憶歷歷在目:每當下午有客來訪,爸爸就會派我們小孩去太平橋買生煎饅頭招待客人,我們抬起“飛毛腿”直奔太平橋,心里別提有多高興,因為我們肯定可分得一兩只吃吃解饞。這個地方現(xiàn)在建成了著名的太平橋綠地和新天地商業(yè)區(qū)。
  沿著東臺路向北走,穿過自忠路不遠,就到了有名的“殺牛公司”,也就是后來的“肉類加工廠”。它是電影《大李老李和小李》的拍攝地。殺牛公司的后門在東臺路的北端、崇德路和柳林路的交界處。如果哪天正好有牲口運到,又是刮北風的話,一股難聞的臭騷味會隨風飄進我們家。有時我們經(jīng)過殺牛公司,正好有一車豬或牛送到,它們沿著一個斜坡被趕入屠宰場,豬哇哇嚎叫著不肯往前走,牛則是默默地流著眼淚,沒有鞭抽就釘在地上不走。我們見狀覺得它們很可憐,以后就不想經(jīng)過那里了。
  沿自忠路往東100米就到西藏南路,那是法租界和老城區(qū)的分界線,曾經(jīng)是用鐵門分割開的。在180號的兩邊各有一條小弄堂,它們通向復(fù)興中路、吉安路和西藏南路。這條篤底馬路看似封閉,其實是四通八達。電車11、17、18、23、24路的車站都在五分鐘內(nèi)可以到達,非常方便。篤底馬路風情多篤底馬路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方便和樂趣。首先,沒有車輛經(jīng)過,整條馬路很安靜。尤其是冬天從陽臺上往下,看行人稀少,有一種凄涼的感覺。而在夏天,則是我們乘涼的好去處,可以肆無忌憚地把小板凳放在馬路中央圍著坐,講故事、做游戲、看天上的點點繁星(現(xiàn)在由于地面的光污染,已經(jīng)看不到多少星星了)。有的鄰居甚至用兩條板凳擱上一塊鋪板睡覺。其次,我家的二樓陽臺就好像戲院的包廂,可盡情欣賞平民的眾生相——三輪車夫坐在小矮凳上,端著一大碗粥喝,遇到有賣臭豆腐的小販,買上一串油炸臭豆腐,涂上鮮紅的辣椒醬,有滋有味地嚼著;有時一群蘇北老鄉(xiāng)圍在一起拉琴唱淮劇,旁邊圍著一群小孩看熱鬧;我家斜對面有一家道觀,做起道場來幾乎占半條馬路,我們就在陽臺上看道士們念經(jīng),大熱天還穿著長袍走來走去……;有一對侏儒夫婦每天從這里經(jīng)過,卻總是被不懂事的小孩們追著罵“老牌矮子!老牌矮子”,令人同情。而小小的良騮看到他們,以為是怪物嚇得直哭,往屋子里面逃……夏日之夜,當時(50年代)的居委會經(jīng)常在這里拉起幕布放宣傳衛(wèi)生的幻燈片,還搭起舞臺舉辦納涼晚會,滬劇、越劇、活報劇、滑稽戲應(yīng)有盡有。對我們小孩來說,真是“不出鈔票看白戲”,很開心的。
  東臺路住的多數(shù)是貧窮的外地移民,還有一部分是做小生意的,很少是有錢人。人口大部分來自蘇北,其次是浙江,還有就是山東、廣東等地。
  從解放前到上世紀80年代,這條小小的馬路上開過不少店。有茶館、煙紙店、木器店、道觀、紙盒店、老虎灶、裁縫店、腳桶店等等。隨著時間的遷移,這里的店差不多都關(guān)掉了,只有小小的煙紙店和一家老虎灶倒是一直開到21世紀。
  70年代以前,東臺路的路面是由比拳頭還大的鵝卵石舖成的,我們叫它“石子路”或“彈格路”。這樣的路上騎自行車很難掌握,特別是下雨天,一不小心就要摔下來。每到夜色降臨時,一輛輛黃包車陸續(xù)回來,車輪壓著鵝卵石,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咯噔咯噔聲,如竹板敲擊,它告訴人們,一天的勞作結(jié)束了。車夫們交掉號衣和坐墊,與店里結(jié)完賬后就各自回去休息。黃昏時分,地上的石頭映著天空金黃色的余暉,路的兩旁整齊地停放著兩排黃包車,車子也安靜地“休息”了。當車夫不在時,這黃包車成了我們小孩子享受、游玩的地方。
  夜晚,小孩們?nèi)胨痪,會聽到寧靜的街道上傳來清脆的叫賣聲:“桂花赤豆湯!白糖蓮心粥!”那香氣溢人、煮得爛爛的桂花赤豆湯經(jīng)常進入我們的夢鄉(xiāng)。住在樓上的,可以把碗和錢放在一個竹籃子里面,然后用繩子把它們放下去。不多久,一碗熱氣騰騰的點心就放在籃子里,把繩子拉上來就可以吃了。不過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家很少買這種“閑食”(零食)吃的。
  清晨,天還朦朦亮的時候,樓下就喧鬧起來了。車夫們把門板缷下,用板凳一擱,就成了一條長桌。于是他們就圍著長桌吃早茶(飯)。小販們不失時機,跑來賣草蘿餅、油條、唔酥豆,還有大壺的熱茶。半根油條裹上幾粒唔酥豆,咬一口,喝一口茶,味道很香,真是一種享受。車夫們吃飽肚子后出車,又開始他們一天的勞作。在他們吃早飯時,還可看到有人牽著奶馬緩慢地走街串巷,馬身上披著薄毯子,脖子上掛的鈴鐺清脆作響。這是現(xiàn)擠現(xiàn)賣馬奶的,一般只有富裕一點的人家才吃得起。
  在東臺路上最吸引我們的,就是每天搭在人行道上的“小書攤”了。書攤上琳瑯滿目地擺著各色連環(huán)畫書,我們稱之為“小人書”,交一分錢就能坐在很矮的條凳上,看《西游記》《水滸傳》里的故事,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野豬林》等?赐暌豁,用舌尖舔一下食指,翻一頁。有的書已經(jīng)很破舊,雖然“其貌不揚”,但內(nèi)容很吸引人。爸爸不允許我們在那里租書看。他說書太臟,要染上毛病的。沒辦法,我們有時站在別人的后面貓著腰,伸著頭“揩油”,還看得津津有味。我們稱這為“張小書”(張,寧波話念jiang,張望之意)。爸爸在陽臺上如果見我們在“張”別人的小書,認為是沒志氣,也要毫不客氣地叫回家來。解放后小人書就叫連環(huán)畫了,而且越畫越好,我們在學(xué)校、單位里就能看到了。每當我們看到小人書時,還總是想起東臺路上的小人書攤,那是孩子們的最愛啊。“小書攤”不僅租書,還有許多糖果、杏梅、芒果干之類的小吃賣,花一分錢就可解饞。
  到了春節(jié)前夕,小書攤擴大了地盤,增加了爆竹、面具、大刀等等孩子們喜歡的玩具,晚上張燈結(jié)彩十分喜慶。元宵節(jié)晚上,大人小孩提著各種燈籠在街上慶祝,爸爸經(jīng)常用竹子給我們扎兔子燈或圓燈,讓我們提著燈籠到街上玩,這是我們最高興的時候。





上一本:寫給舊時光,寫給回不去的自己 下一本:萬遍千回夢里驚:唐詩之旅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也同風雨也同晴:我們姐妹兄弟的作者是施燕華,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