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開拍電影《俠隱》原著小說;阿城、王安憶、王德威、陳丹青、張大春、駱以軍傾城推薦;民國初年的俠義故事,在文字中復活的北平繁華頂點。小說《俠隱》被稱為“老北京的哀悼之作”。小說對老北京的描寫細節(jié)精確,味道醇厚,所虛構的武俠故事真實可信,阿城先生贊道具有“貼骨到肉的質感”“果然好看”。張北海筆下的北京,是一個“有錢人的天堂,老百姓的清平世界”,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市井和江湖,*中國的和*西洋的,*平常的和*傳奇的,融為一爐,它透過今日開放社會的眼光去回望傳統(tǒng),發(fā)現(xiàn)其中的美好,并創(chuàng)造一個理想的城市。真正的老北京已經(jīng)消失,而張北海卻用文字使它復活,使它栩栩如生。相關推薦:※《一瓢紐約》(張北海就是紐約,少了張北海的紐約,任何人的紐約都是不完整的) ※《城邦暴力團(上)》(金庸之后*偉大的武俠小說,寫盡中華民族百年風云秘辛) ※《城邦暴力團(下)》(張大春扛鼎之作,中國地下社會總史,近代百年江湖變遷) 本書簡介: 《俠隱》故事背景發(fā)生在民國時期的北京,當時日本尚未入侵,北平魚龍混雜。青年俠士李天然,為尋找五年前師門血案的元兇,深入古都的胡同巷陌。隨著他調查的深入,京城各路人馬的斗智斗狠浮出水面,日本特務、親日分子、豪門舊戶、黑幫老大、交際花、外國記者等輪番上陣。而老百姓的日子依舊悠悠然地過著。廟會、堂會依循舊例;東城、西城一如往日。人情冷暖、舊京風華撲面而來。然而盧溝橋一聲槍響,北平淹沒在戰(zhàn)爭煙塵中。姜文4月13日宣布,將《俠隱》改編為自己的最新電影,與《讓子彈飛》、《一步之遙》共同構成“北洋三部曲”。 作者簡介: 張北海,本名張文藝,祖籍山西五臺,1936年生于北京,1949年隨家人移居臺灣,師從葉嘉瑩學習中文,就讀于臺灣師范大學,1962年到洛杉磯繼續(xù)深造,1972年因工作遷往紐約,定居至今。主要著作有散文集《一瓢紐約》、“美國三部曲”以及小說《俠隱》。1970年代起,張北海的家成了初抵紐約的華人了解這座城市的必到之地。阿城、陳丹青、張大春、王安憶、李安、張艾嘉、羅大佑、李宗盛、陳升等人,都是從他的客廳里認識紐約的!兑黄凹~約》即為他多年紐約生活所得。1990年代,從聯(lián)合國退休后,張北海轉而虛構《俠隱》,寫盡出生地老北京的無限風情。文筆老道,筆下風流,既透露出他骨子里的中國氣質,又顯示出十足的洋派作風。 目錄: 1.前門東站 2.巧紅 3.藍公館 4.燕京畫報 5.八月節(jié) 6.藍蘭的舞會 7.小跨院 8.圓明園廢墟 9.夜店 10.無覓處 11.長城試槍 12.一宇洋行 13.火燒倉庫 14.卓府堂會 15.羽田宅1.前門東站2.巧紅3.藍公館4.燕京畫報5.八月節(jié)6.藍蘭的舞會7.小跨院8.圓明園廢墟9.夜店10.無覓處11.長城試槍12.一宇洋行13.火燒倉庫14.卓府堂會15.羽田宅16.掌斃羽田17.燕子李三18.什剎海19.盜劍20.香檳魚子醬21.冬至22.訪客23.藍氏兄妹24.卓十一25.查戶口26.臘八27.東宮28.順天府29.春節(jié)30.春餅31.卓府留帖32.斷臂33.午夜的承諾34.綁架35.五月節(jié)36.事變盧溝橋37.圍城38.東站送別39.第一件任務40.第二件任務41.血濺順天府42.夕陽無語《俠隱》開篇而且通篇即在我很熟悉的北京,細節(jié)精確,我甚至可以為有興趣的讀者作導游……國際、國家、民間的復雜關系令人驚異,其中個人武功能力展現(xiàn)得又合理又不可思議,是那種貼骨到肉的質感,不涉此前武俠小說一目十行的陳詞。果然好看。 ——阿城 張北海所依賴的,不是悼亡傷逝的情緒,而是文字的再現(xiàn)力量。他是在跨越時空的睽違,觀看北京當年的回光返照。除了懷舊,他更要創(chuàng)造他的理想城市。 ——王德威 張北海的《俠隱》,就是寫了一個人世間的俠士。 ——王安憶 《俠隱》開篇而且通篇即在我很熟悉的北京,細節(jié)精確,我甚至可以為有興趣的讀者作導游……國際、國家、民間的復雜關系令人驚異,其中個人武功能力展現(xiàn)得又合理又不可思議,是那種貼骨到肉的質感,不涉此前武俠小說一目十行的陳詞。果然好看。 ——阿城 張北海所依賴的,不是悼亡傷逝的情緒,而是文字的再現(xiàn)力量。他是在跨越時空的睽違,觀看北京當年的回光返照。除了懷舊,他更要創(chuàng)造他的理想城市。 ——王德威 張北海的《俠隱》,就是寫了一個人世間的俠士。 ——王安憶 皮影戲般的飛俠、戲臺上的愛情對白,乃至大型戰(zhàn)爭場景的動員及歷史幻景,全在不忍刪除的細微末節(jié)知識掌故中,邊界模糊而讓人相信“在1937年的北京城里,真的曾經(jīng)存在過那樣一座城市”。 ——駱以軍 《俠隱》以久違了的扎實的筆觸與沉穩(wěn)的心跡、干凈的文字和嚴謹老道的敘事方式,特別是意在筆先,認真做足了功課,稔熟于心地融入了大量的老北京地理和民俗民風,真的是地道,寫得那樣韻味醇厚,精描細刻,逸筆氤氳,宛若一幀墨漬淋漓的水墨畫。方才讓一冊小說寫得如此蘊藉,讓一座京城舒展得如此豐厚,耐得住咀嚼和回味。 ——肖復興 張北海寫“俠”,他本身也是個“游俠”,游歷于東西方之間,在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之間從容擺渡。不管是紐約,還是北京,他樂此不疲地書寫著他所熱愛的城市。他的文字簡約、沖淡,筆法從容、瀟灑,洋味十足,阿城謂之曰“風度”,并認為他的寫作已經(jīng)形成了個人獨特的白話文“文體”。 ——《文學報》 上哪兒去?北平大街沒什么好逛的,先繞一圈兒再說吧。他大致還認得路。反正外城內城皇城,大圈圈里面小圈圈,小圈圈里面黃圈圈?墒菫榱吮kU起見,他出了干面胡同西口,就沿著哈德門大街上的電車軌道向北走。沒一會兒就到了東四南大街。他記得北平的幾路電車都穿過前門,再繞著皇城跑。只要不進小胡同兒,不離軌道,準丟不了。他今天是個百分之百的閑人,沒事在大街上溜達的那種閑人。馬路上人不多,只有在東四牌樓那兒過街的時候有點兒擠。他等了會兒。牌樓東北角搭著一座高高的警察亭子,可是里邊那位交通警好像只管紅綠燈,只管汽車電車,其他什么洋車馬車,別說行人,連硬闖紅燈的自行車,他都不理。偶爾擠不動了,他才在上頭用擴音喇叭喊一聲,“奔東的洋車快著點兒!”他剛過六條就止步回頭,進了胡同口上那家雜貨店,問有沒有月份牌兒。一個禿頭流著鼻涕的小伙計打量著他,“快八月節(jié)了,還買月份牌兒?”那小子一副寒磣相,李天然瞄了他一眼,“有今年的嗎?”小伙計用頭一指墻上一張美女掛歷,“我們自個兒要用!薄安椴樾邪桑俊毙』镉嫴淮畈陜,可也沒說不行。李天然過去翻。是一天撕一張那種。今天是九月二十二,陰歷八月初七。他一直翻到十月十五,才是陰歷初一。好,十月十五。他掏出一角錢給那個小伙計,把那小子嚇了一跳,不知道該拿不該拿,也不敢伸手。李天然把錢塞了過去,故意一瞪眼,“去擤擤你鼻子!”十月十五,九月初一,還有二十來天。出了鋪子,太陽曬得有點兒熱。他脫了黑短褂,立刻感覺到有人在看他運動衣胸前那幾個外國字。沒走了幾步,又發(fā)現(xiàn)后頭跟了好幾個小孩兒。他又套上了短褂,那幾個小子跟了兩三條胡同,也就不跟了。他隱隱有一點兒回家的感覺,雖然北平也不是他的家?墒,他也根本沒個家。自從師父一家人一死,他更沒家了。但是今天,曬在身上暖乎乎的太陽,一溜溜灰房兒,街邊兒的大槐樹,灑得滿地的落蕊,大院墻頭兒上爬出來的藍藍白白的喇叭花兒,一陣陣的蟬鳴,胡同口兒上等客人的那些洋車,板凳兒上抽著煙袋鍋兒曬太陽的老頭兒,路邊兒的果子攤兒,剛才后頭跟著的那幾個小子,禿頭流鼻涕的小伙計……他覺得心中冒著一股股溫暖。他順著軌道拐上了北新橋西大街。想了想,改天再去雍和宮吧。到了鼓樓。一上地安門大街就看見右手邊不遠的什剎海,拐個彎到了皇城根。南邊就是北海。星期二,還有這么些人。其中幾個像是日本人,一個女的還穿著和服。他遠遠看見他們幾個出了公園,上了街邊一輛黑色汽車。都快一點了,難怪覺得有點兒餓。他開始留意,看有什么館子可以進去試試。電車軌道在個街口分成兩路,往南往北去的都有。他想了想走的方向,朝南上了西四北大街。剛過了西四牌樓,一陣香味兒飄了過來。他沒再猶豫就進去叫了碗羊湯面。坐在那兒吃,每次抬頭往門外看,都瞧見斜對面街邊停了部黑色汽車。這次又抬頭,覺得很像剛才在西皇城根看見的那輛。他又多看了一眼,不自覺地吃慢了。他心不在焉地付完賬,上了街,繼續(xù)慢慢往南走。等他在街這邊經(jīng)過那部黑車的時候,看見有四個人從一家飯莊出來。不錯,是那幾個日本人。三個黑西裝男的,和一個穿和服的女的。其中一個男的矮矮壯壯,圓臉,讓他心猛跳了兩下。再要細看,他們四個已經(jīng)上了車,往北開走了。隔著條大馬路,前面又是人,又是車,又才幾秒鐘?墒牵衷趺茨芡涍@張圓臉?上次也是幾秒鐘,可是,那幾秒鐘就是永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