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具有世界聲譽的華人作家之一、美國藝術文學院終身院士哈金的經(jīng)典短篇小說集,囊括多篇“美國年度**短篇小說”獲獎作品。黑色幽默完美之作,荒誕錯愕,悲喜交雜。本書曾獲湯森德小說獎,中國大陸首次出版。 真正具有世界聲譽的華人作家之一、美國藝術文學院終身院士哈金的經(jīng)典短篇小說集,囊括多篇“美國年度**短篇小說”獲獎作品。黑色幽默完美之作,荒誕錯愕,悲喜交雜。本書曾獲湯森德小說獎,中國大陸首次出版。 本書簡介: 本書為哈金經(jīng)典短篇小說集,作者在本書中展露了契訶夫一樣的寫作才華,用十個簡單卻令人愕然的故事,拼貼出悲喜交雜的社會圖景,有趣好看,耐人尋味。書中多篇小說曾在不同年度獲得“美國年度最佳短篇小說”。 作者簡介: 哈金,本名金雪飛,1956年生于遼寧省,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服役五年。1982年畢業(yè)于黑龍江大學英語系,在校主攻英美文學,1984年獲山東大學英美文學碩士學位。1985年赴美留學,并于1992年獲布蘭迪大學(BrandeisUniversity)博士學位,F(xiàn)任教于美國波士頓大學(BostonUniversity)。 目錄: 一個作家的力量(余華) 武松難尋 活著就好 幼兒園里 破 新郎 暴發(fā)戶的故事 舊情 一封公函 紐約來的女人 牛仔炸雞進城來 前言一個作家的力量 余華 我很欣賞美國筆會在授予《等待》2000年?思{小說獎時,對哈金的贊譽:“在疏離的后現(xiàn)代時期,仍然堅持寫實派路線的偉大作家之一! 2003年初春的時候,我在北京國林風書店買到了《等待》,然后又見了幾個朋友,回家時已是凌晨,我翻開了這部著名的小說,打算讀上一兩頁,了解一下哈金的敘述風格就睡一個作家的力量 余華 我很欣賞美國筆會在授予《等待》2000年?思{小說獎時,對哈金的贊譽:“在疏離的后現(xiàn)代時期,仍然堅持寫實派路線的偉大作家之一! 2003年初春的時候,我在北京國林風書店買到了《等待》,然后又見了幾個朋友,回家時已是凌晨,我翻開了這部著名的小說,打算讀上一兩頁,了解一下哈金的敘述風格就睡覺。沒想到我一口氣讀完了這部書,當我翻過最后一頁時已經(jīng)是晨光初現(xiàn),然后我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我驚訝哈金推土機似的敘述方式,笨拙并且轟然作響。哈金的寫作是一步一個腳印,每一段敘述都是扎扎實實。在他的小說里,我們讀不到那些聰明作家慣用的回避和跳躍,這種無力的寫作至今風行,被推崇為寫作的靈氣。作為同行,我知道迎面而上的寫作是最困難的,也是最需要力量的。 這個1956年出生的中國人,當過兵,念過大學,29歲時漂洋過海去了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任教于美國的大學,這是那個時代很多年輕中國人選擇的康莊大道。可是用英語寫作,哈金奇特的人生之路開始了。畢竟哈金去美國時不是一個孩子,已經(jīng)是一個成年人了,一個帶著深深的中國現(xiàn)實和中國歷史烙印的成年人,用異國他鄉(xiāng)的語言來表達自己故鄉(xiāng)的悲喜交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墒枪鹱龅搅耍恳徊坑⒄Z小說都要修改二十多遍,并不是為了對人物和故事細節(jié)上的把握,而是對英語用詞的分寸把握。美國是一個很多方面十分規(guī)矩的國家,作為著名的波士頓大學英語文學寫作的教授,哈金不能向他的同事請教,更不能向他的學生請教,哈金的太太是一位地道的中國人,她的英語表達能力遠遠不如哈金,哈金在用英語寫作時可以說是舉目無親,只能自己苦苦摸索。 就是這樣一位作家,寫出來的英語讓一些純種美國人都贊嘆不已。而我,一個中國人,讀到自己同胞的小說時,卻是一部翻譯小說。可是這部名叫《等待》的翻譯小說,讓我如此接近中國的歷史和現(xiàn)實,近到幾乎貼在一起了。很多生于中國,長于中國,甚至從未離開過中國的作家寫出來的小說,為什么總讓我覺得遠離中國的歷史和中國的現(xiàn)實?我讀到了太多隔靴搔癢的中國故事了,可是遠離中國的哈金讓我讀到了切膚之痛的中國故事。 我想這就是一個作家的力量,無論他身在何處,他的寫作永遠從根部開始。哈金小說所敘述的就是中國歷史和現(xiàn)實的根部,那些緊緊抓住泥土的有力的根,當它們隆出地面時讓我們看到了密集的關節(jié),這些老驥伏櫪的關節(jié)講述的就是生存的力量。 《等待》之后,我又讀了哈金的《瘋狂》,以及零星發(fā)表在中國雜志上的一些短篇小說,F(xiàn)在鐵葫蘆圖書即將推出哈金的三部作品,這對于國內(nèi)的讀者認識哈金作品的全貌是件好事。這位美國的少數(shù)民族作家,在享譽國際文壇之后,以這樣的方式回來,令人欣喜。在我眼中,哈金永遠是一位中國作家,因為他寫下了地道的和有力的中國故事,雖然他使用了我所不懂的語言。 我難忘第一次在波士頓見到哈金的情景,那天晚上大雨滂沱,哈金帶著我們一家三口在哈佛廣場尋找酒吧,所有的酒吧都拒絕我十歲的兒子進入,最后四個人在大雨中灰溜溜地來到了旅館,在房間里開始了我們的長談。那是2003年11月的某一天。 武松難尋 省長辦公室寫來的一封信可把我們高興壞了。信里把我們的電視系列劇《武松打虎》熱情地夸獎了一番。省長特別喜歡看劇中的英雄空手打死猛虎的那段戲。信中說:“我們應該創(chuàng)作出這種類型的英雄形象,使其成為廣大革命群眾學習的榜樣。你們這些作家、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你們肩負的崇高使命是通過你們的作品加強人民的斗爭意識,樹立天不怕地不怕的革命精神。”但是信的最后一段指出了我們劇中關鍵情節(jié)的一處不足—老虎太假了,不足以構成對英雄的真正挑戰(zhàn)。省長建議我們修改這段戲,這樣我們省就可以在年底之前把這個電視劇送到北京的中央電視臺向全國人民播放。 我們劇組在當天晚上就開會研究,決定重拍打虎的鏡頭。每個人都很激動,因為如果這個戲能夠送到北京,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參加明年年初的“大眾電視金鷹獎”的評選。我們決定讓王滬平再次扮演武松,因為省長對他的表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可是巴不得能夠再出一次風頭,F(xiàn)在的問題是老虎。首先,弄一只真老虎得花一大筆錢。再者,我們怎么才能把演員同這么危險的猛獸放在一個場景里拍攝? 有省長來的信,市政府很順利地特批給我們一筆款子。我們派了四個人去吉林省買一只剛從長白山捕獲的老虎。依照法律我們不能買賣被保護的動物,但是我們搞到了有關部門的批文,說是我們市動物園需要老虎。一個星期后,這四個人押送著一只皮毛斑斕的西伯利亞猛虎回到了木基市。 老虎到達的那一天,我們都去看熱鬧。這是一只雄虎,有150多公斤重,關在我們辦公樓后院的一個籠子里。它的眼中放射著冰冷的褐色光芒,舌頭像在血水中泡過一樣,鮮紅鮮紅的;⒚烧婧癜,閃著金黃色的亮光。老虎搖頭或者伸脖子的時候,虎皮上的黑斑紋就會蕩漾開去。我印象最深的是老虎的耳朵竟然那么小,不比狗耳朵大多少。老虎身上的味道真難聞,一股尿臊氣。 老虎一天要吃十斤羊肉,這可是一筆很大的開銷。如果想要老虎不掉膘,我們沒有別的辦法。 面對這老虎,王滬平有些膽怯。換了誰也會如此。滬平可是個棒小伙子:高個、寬肩膀、肌肉發(fā)達,微笑時眼睛里閃著夢瞇瞇的光。他有一個外號叫作“王子”,我認為他當之無愧—他是我們木基市最帥的小伙子。一個姑娘跟我說,只要他在周圍,她的眼睛就開始淚汪汪的。另一個女孩說,他只要一同她講話,她的心就咚咚直跳,臉紅得像熟透了的紅蘋果。這些姑娘說得真真假假,我弄不清。 重新拍攝的前幾天,余導演給了滬平一本薄薄的小書讓他讀。人家余導演以前在上海的電影學校里當過講師,他給滬平的書叫《老人與海》,是個美國作家寫的,可我記不住那人的名字了。 余導對滬平說:“人不是天生的失敗者,不管是鯊魚還是老虎都不能戰(zhàn)勝他! “明白了!睖秸f。 我最欣賞滬平的就是這點。他不光英俊,而且有文化,不是那種中看不中用的繡花枕頭。人家看的是嚴肅的文學書,知識水平高。不像我們只會看畫報和小人書。他如果不喜歡一本小說,就會說:“這根本就不是文學!绷硗猓武藝高超,尤其擅長螳螂拳。去年冬天,有天晚上他回宿舍的路上遇見四個劫道的流氓,他們要他留下錢包,他卻赤手空拳把他們打得人仰馬翻,還把為首的流氓拖到了附近的民兵治安指揮部。報紙上都登了他的英勇故事,我們一致推選他為劇團里的先進個人。 重拍的那天早上有風,天空布滿了烏云。兩輛解放牌卡車把我們劇組的全體人馬拉到了城外四公里的一個橡樹林子邊上。我們卸下裝老虎的籠子,把攝像機架好,舞美人員搬來幾塊大石頭,布置場景,幾個制片助理還拔了一些齊腰高的茅草鋪在地上,使地面顯得平整一些。幾個服裝員和化妝師圍著滬平,給他穿戲服和上妝;⒒\兩邊各站一個馴獸師,手里端著麻醉槍。 余導演在攝像機后面來回踱步。拍攝這樣的場景是不能重復的,必須一次成功。 劇組的衛(wèi)生員拿出一個矮粗的酒壇子,里面是我們本地產(chǎn)的“白焰”老白干。衛(wèi)生員倒了滿滿一碗遞給滬平。他一句話沒說,雙手接過酒碗一飲而盡。周圍的人默默地看著。他的臉紅撲撲的,在變幻的陽光下看起來特別精神。一只黑蚊子落在他下頜上他也懶得去趕。 拍攝工作準備就緒。一個馴獸師用麻醉槍在老虎的屁股上刺了一下。余導演舉手在滬平的臉前高聲說:“一定要進入角色。記住,在鏡頭前面,你就不是王滬平了。你是打虎英雄武松,是一條頂天立地的好漢! “記住了!睖秸f完,右拳狠狠在左掌上一捶。他腳蹬一雙高腰皮靴,背后插一根哨棒。 余導演的目光徐徐掃過人群,大聲命令各就各位。幾個人沖他點點頭。 “開始!”導演一聲令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