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中受傷失憶的屌絲青年羅維特,潛伏在紐約布魯克林區(qū)一幢公寓內(nèi),以寫小說為生,而這只是他的表面工作。周圍眾多室友與他一樣,都有一個隱秘的過去,并肩負鬼魅般的使命。他們麇集于此,忍受著破舊不堪的公寓環(huán)境,以共同爭奪一個人的忠誠。繼《裸者與死者》之后,諾曼·梅勒繼續(xù)踐行巴洛克式的超凡想象。《巴巴里海岸》糅合了卡夫卡式的不安與奧威爾式的偏執(zhí),并摻雜各種不確定因素,一浪一浪地挑戰(zhàn)著讀者的期待視野與思維慣性。 作者簡介: 諾曼·梅勒 ☉美國著名作家,國際筆會美國分會主席,美國“全國文學藝術(shù)院”院士,“美國文學藝術(shù)研究院”院士。 ☉兩獲普利策獎的文壇鬼才和數(shù)屆諾貝爾文學獎熱門候選人。 ☉上過前線,當過導演,參加過紐約市長競選,還結(jié)過六次婚,育有九個孩子,同時也是“硬漢文學”、非虛構(gòu)寫作的踐行者與新新聞主義寫作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作為一個集小說家、政客、文化名人、隨筆作家、記者、文學批評家、詩人、導演、編劇、演員、社會活動家、運動迷于一身的時代偶像,梅勒畢生將寫作當成一項英雄般的事業(yè)。 ☉他不僅苛求自己與同時代的同行競爭,更把自己視為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人物,因此被稱作“美國最偉大的當代作家”。一位與海明威并駕齊驅(qū)的重量級作家。 1923年生于美國新澤西州; 1943年畢業(yè)于哈佛大學;諾曼·梅勒☉美國著名作家,國際筆會美國分會主席,美國“全國文學藝術(shù)院”院士,“美國文學藝術(shù)研究院”院士。☉兩獲普利策獎的文壇鬼才和數(shù)屆諾貝爾文學獎熱門候選人。☉上過前線,當過導演,參加過紐約市長競選,還結(jié)過六次婚,育有九個孩子,同時也是“硬漢文學”、非虛構(gòu)寫作的踐行者與新新聞主義寫作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作為一個集小說家、政客、文化名人、隨筆作家、記者、文學批評家、詩人、導演、編劇、演員、社會活動家、運動迷于一身的時代偶像,梅勒畢生將寫作當成一項英雄般的事業(yè)。☉他不僅苛求自己與同時代的同行競爭,更把自己視為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人物,因此被稱作“美國最偉大的當代作家”。一位與海明威并駕齊驅(qū)的重量級作家。 1923年生于美國新澤西州;1943年畢業(yè)于哈佛大學;1944年至1946年在太平洋地區(qū)服役;1948年寫出了成名作《裸者與死者》;1968年,《夜幕下的軍隊》獲普利策獎;1980年,《劊子手之歌》)再獲普利策獎;2005年獲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的美國文學杰出貢獻獎;2007年出版最后一部小說《林中城堡》。他將成為他的年代道德良知的歷史學家,是他那一代作家的代表! ——《華盛頓月刊》 以非小說抓住美國精神的小說家!都~約時報》 梅勒是一位文學界的英雄,這倒不是因為他有著長河般的天賦,而是因為他同索爾·貝婁、約翰·厄普代克一道奮勇直前!s翰·D.麥克唐納《今日美國》一 或許,我從來沒有走出過戰(zhàn)爭。耳朵后面那一小塊不長毛發(fā)的干枯皮肉,便是戰(zhàn)爭之傷留存的痕跡。如今,應該是在某個三流理發(fā)師的處理下,這個傷口才被頭發(fā)很好地蓋起來了。然而,我內(nèi)心深處的傷口,卻是任何理發(fā)師都掩蓋不了的。對于它,或許需要一位技藝高超的裁縫。當我凝視鏡子,在鏡子里看到的毫無疑問是一個英俊瀟灑的人。但那直挺的鼻子、模型般的下巴和光滑的臉頰都清楚地告訴我:這個有著藝術(shù)品一般外表的人兒,對我來說是如此陌生。不管我多少次認為這棕色的頭發(fā)和灰色的眼睛依舊是我自己的,終究無關(guān)緊要了,因為甚至連我的年齡在內(nèi),沒有一樣是我所熟知的。我確定我絕對不止二十五歲,甚至更老,但由于得到了別人的精心照料,鏡子里的我卻是一個沒有一絲皺紋的年輕人。我曾一度發(fā)瘋般地回憶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意外,在哪里發(fā)生的意外。直到最后,我似乎看到了一個可怕的畫面:飛機撞毀,大火猛地沖進我的機艙。然而,沒等我看到最后,飛機卻變成了坦克,把我困在里面,隨后畫面不斷跳動并出現(xiàn)新的場景:房子正在大火中燃燒,房梁砸到了我的背上。如此混亂的畫面最終以玻璃碎片、手榴彈和炮彈的轟炸而結(jié)束——我可以想象出成百上千個類似的畫面,但沒有一個是我所尋找的真相。零零散散地,我逐漸恢復了記憶。只是我仍然難以相信并接受如此痛苦的回憶。我很確定我的父母已經(jīng)不在了,成為孤兒的我在一家孩童收容所長大,過著窮苦不堪的生活。而且,仍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認為我回想起了母親,并且想起了我受過的教育。耳朵失聰了,我卻能聽到無數(shù)噪音,沉寂中充滿著各種煩人的喋喋不休和叮當叮當?shù)拟徛;雙目失明了,卻因飄忽不定的光線而感到刺眼。因此,對我來說,回憶從來就不是一堵墻,而是一個能發(fā)生最非同尋常抑或最無關(guān)緊要的事情的輪盤,所有回憶都混雜在這樣一個輪盤里,直到最后,我無法從各種稀奇古怪的幻想中分辨出哪些才是我所要找尋的事實。既非過去也非將來,對大家來說極為普通的過往,于我而言卻是一片迷茫。我無法判斷到底哪些事是真正發(fā)生的,哪些事僅僅是我幻想出來的。我是否真的見過一個人或者這個人僅存在于某本書里,對我來說都已經(jīng)沒有了意義。我是否真正了解某個國家或僅僅道聽途說,對我而言也無從判別。每當看到一則十年前舊報紙里所記載的消息,我都感覺它與我所住過的地方一樣親切而遙遠。我沒有任何過往,因此,也可以說我擁有所有的過往。然而曾有這樣一段時間,我能夠回憶起一些零碎的記憶,卻又僅僅是個支離破碎的片段。諸多如此破碎的記憶,令我迷惘而彷徨。這段時間里,我付出巨大努力去找尋過往的點滴。我的做法和一些官員的秘書驚人的相似,我在街上跟蹤著那些用好奇眼光打量著我的人。我搜尋名單,研究照片,然后躺在床上,理清思路去面對每一個簡單細節(jié)。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后,除了發(fā)現(xiàn)我沒有任何過往且也不可能有任何未來以外,我一無所獲。盲人聽覺靈敏,耳聾者視覺敏銳,而我則需要耳聰目明,這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必須的。隨著時間推移,我開始記起在以前每一個周、每一個月里,我究竟發(fā)生了哪些事情,而這些都成為了我的經(jīng)歷,我所有的也是僅有的經(jīng)歷。盡管記憶受到限制,無論如何這僅有的記憶也構(gòu)成了一個世界,一年多來我第一次發(fā)現(xiàn)口袋里沒有裝著自己的名字(以便忘記自己是誰時,可以隨時拿出來確認),我已經(jīng)可以偽裝成任何人了。我似乎變成了一個在沙漠中苦修的隱士,等待著指引。我已經(jīng)一無所有了,而且一切也將會一無所有。我尋思著是否該找回我的童年和青春,但我也逐漸了解了我過去的大致框架,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有它對應的目標。如果真是這樣,那我已經(jīng)達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F(xiàn)在,在我寫作時,當旁人要我編造一個名字、一個故事或者為他們杜撰一篇文章時,我都懷疑自己是否還具有這樣的能力(除非我是自愿的)。因為長時間以來我一直在干這樣的事,并且我已被過往的回憶引誘若干年了。他們肯定也遭遇了和我一樣的事,我在想他們到底有什么苦衷。我很有規(guī)律地重復著一件事,那就是耗費足夠的時間,在某些事情再次發(fā)生前可以徹底忘卻它們。我見到了個旅客,一個發(fā)福的中年男人,他和我絕對不是一類人。我知道他剛剛結(jié)束一段長途旅行,剛下飛機或是乘火車剛到站,但這說明不了什么。他趕著回家,很不耐煩地收拾著行李,結(jié)果卻延誤了。當最后終于打理好行李時,他叫了輛出租車,放好行李包,舒適地坐在后座上,隨后懶洋洋地回頭看了看街上正在玩耍的小孩,一切是那么安謐祥和。他太疲倦了,呼吸變得沉重。他嘗試著攤開報紙看看,卻發(fā)現(xiàn)報紙印花了看不清,就將報紙擱在一旁了。忽然間,他莫名其妙地變得很沮喪。出租車已經(jīng)開了很長一段時間了,他望著窗外,試圖安慰自己。出租車走錯了路線。他該怎么辦?似乎很簡單,舉起手敲打一下車窗就行,但他不好意思去打擾司機,所以,他再次向車窗外望去。他住在這座城市里,卻發(fā)現(xiàn)自己從未見過這些街道,建筑物是陌生的,甚至連人們的衣著打扮也是陌生的。他又看了看路標,路標上有一個他不認識的字母。他不由得心跳加速,便用手摁住心臟以使其平緩下來。這絕對只是一個夢,他雙手抱住自己坐在后座上這樣想著。他想著他正在夢中,這座城市,這輛出租車都是想象的。隨后,就繼續(xù)前行了。我哭了,盡管他聽不到我,我還是大聲地朝他喊道:你錯了,城市是真真實實的那座城市,只有你的出租車是過往的。說完這些話后,這個畫面便破碎了。夜幕降臨,只有蠟燭與我相伴,備感孤獨。我所想象的,如今卻已成為了具體事實。盡管我寫作的房間里有電路,卻早已老化得不能用了。時間流逝著,我倚靠著門,等待著聽到房客們?nèi)ド弦拱嗟哪_步聲,十四小時后他們才能回來。于是,盲人帶領(lǐng)著盲人,聾子大聲對另一些聾子發(fā)出警告,直到他們的聲音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