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刻意把故事背景設(shè)定在“清末民初”這個動蕩時期的故都北京,透過對特定時代風貌的描繪,將老北京的人文、風貌、俚語穿插在故事中,烘托出時代轉(zhuǎn)變和民風對時人思維意識上的束縛和局限,以至造成的曲折愛情故事,深刻而細膩。本書的歷史感情特別濃厚,相信也可以使讀者增加一份對老北京的認識。 目錄: 壹人生若只如初見 貳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叁羞顏未嘗開 肆語已多,情未了 伍不思量,自難忘 陸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柒我欲與君相知 捌八月蝴蝶黃 玖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拾燕子回時,月滿西樓壹人生若只如初見 大清朝在戲臺上唱了二百多年,出了十二位角兒,還沒等最后一位角兒溥儀吼一嗓子,就被人灰溜溜轟下臺去。于是,民國踩著倉促的鑼鼓點兒粉墨登場了。 打夠了,鬧煩了,人心思定,火紅大幕一拉,又改換了朝代。尋常百姓照舊過著自己的日子,她卻隨著家人倉皇辭廟,遠遁他鄉(xiāng)。 人生就是一場折子戲,鑼鼓一敲,千回百轉(zhuǎn)開唱,可還沒細細體會其中的況味,就已經(jīng)老了。秀眼昏花,鬢染白霜,小格格回來了。 她站在南鑼鼓巷路口,走進炒豆胡同,腳步輕得像是怕踩碎一個夢。臉上是風平浪靜,心里卻波濤翻滾。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她依稀記得王府的前門在炒豆胡同,后門在板廠胡同,府第內(nèi)分中、東、西三路,各有四進院落。正門外有大影壁,門兩旁立著上馬石,門內(nèi)是刀槍架子。腰廳,垂花門,上房院,后罩房,都有抄手游廊相通,房屋皆為灰筒瓦箍頭脊。 然而,眼下的一切卻陌生得讓她神情恍惚。過去的深宅大院,已是機關(guān)單位,普通民居,倒是應(yīng)了那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跟這兒,她不再擁有一磚一瓦,可她的記憶塞滿了長著青苔的墻縫。 雨后的胡同里闃無一人,她慢慢走,靜靜尋。 王府西院后花園現(xiàn)為侶松園賓館,是京城獨一無二的四合院式賓館,里面花木扶疏,雅靜整潔。庭院里兩尊青銅雕像讓她肅然起敬,一尊是國父孫中山,一尊是中國骨頭最硬的人——魯迅先生。孫先生為了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顛沛流離,嘔心瀝血,在鐵獅子胡同病逝時,叮嚀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這話一直回蕩在中國的大地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