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尋心的旅程


作者:陳瑞燕     整理日期:2014-08-26 11:26:49

這是一本精彩的小說,故事曲折,內(nèi)容精彩,言語優(yōu)美,是人們閑暇時閱讀的休閑讀物。
  除此之外,這是一本心理學家寫成的小說,作者陳瑞燕是香港著名的心理學家、教授,有豐富的臨床心理治療經(jīng)驗。心理學家寫的小說除了普通小說的特點之外,在潛移默化中讓我們得到了心靈的啟迪,獲得了精神的升華,擁有內(nèi)心了的寧靜。
  本書的主人公方以澄是一名自閉癥患者,本書從他的生活入手,講述了他尋心的旅程,從一名自閉癥患者成長為事業(yè)有成、精神世界豐富的醫(yī)生,其中的挫折、困惑、掙扎、找尋可能普通人都曾經(jīng)歷過。人們從他尋心的旅程中或可發(fā)現(xiàn)自己的影子。本書引領讀者探尋內(nèi)心的快樂和滿足,找到在紛繁的世界中自己真正的追求。
  生活中有很多誘惑,人有很多欲望,但人作為萬物之靈,不能被欲望控制,需要找到自己真正的追求,自閉澄也正是實現(xiàn)了這一過程,擁有了內(nèi)心富足的人生。相信他的經(jīng)歷可以帶給讀者很多深思和啟迪。
  擁有豐富快樂的人生是每一個人的向往,通過閱讀本書,你在欣賞的同時,會做很多關于自我的深思,這也是作者的目的所在。希望這本書帶給人們更多快樂和內(nèi)心的滿足。
  作者簡介:
  陳瑞燕,現(xiàn)任香港中文大學心理系教授、人腦功能促進中心總監(jiān)。陳教授從事臨床腦神經(jīng)科學多年,曾服務于美國圣地亞哥合氏康復中心、退伍軍人醫(yī)院及雅氏癡呆癥研究中心。她主要的服務及研究項目為大腦異常對認知功能的影響及其改進,并經(jīng)常于世界各地講學及在國際學術雜志發(fā)表研究成果。
  陳教授于腦神經(jīng)科學界所做出的貢獻已獲得國際認同,她分別于1992年獲國際腦功能心理學會頒發(fā)的杰出研究獎,1994年獲美國心理學會科研獎項,以及2004年榮獲美國心理學會的早期杰出成就獎,并曾接受美國ABC及英國BBC電臺訪問。陳教授亦于2003年獲選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以表揚她在學術及公益事務方面的成就。
  目錄:
  第一版自序
  再版自序
  第一版序(一)
  第一版序(二)
  再版序(一)
  再版序(二)
  第一章情、心、物
  第二章心
  第三章情
  第四章物
  第五章不執(zhí)著情
  第六章不執(zhí)著心
  第七章不執(zhí)著物
  第八章平衡情、心和物
  現(xiàn)代人擁有很多物質(zhì)、情感關系和自我空間,然而追求的卻與滿足感往往未能成正比,卻又不明所以,冰封在無助、空虛和困惑中。《尋心的旅程》的故事,令我們領略到富足生活的基本元素,原來人生的姿彩源于“衡”。在提供心理輔導的過程中,我欣喜見到曾經(jīng)沉淪罪惡漩渦的受助者被《尋心的旅程》的故事驅(qū)除了心魔,不再執(zhí)著于情欲和享受。因此,健康和自信的心靈從笑臉散發(fā)出來。謝謝陳教授用感人的故事啟發(fā)我們,謝謝她制造了平臺,讓迷失方向的人找到了明燈。
  ——臨床心理學家楊燕恩
  人生的奧妙與精彩,或許你也可以從主角以澄的經(jīng)歷中勾起屬于自已的片段!熬芙^與眷顧”、“接受與施予”、“迷失與領悟”、“執(zhí)著與放開”,八年前初讀已感有趣,八年后再讀更覺韻味!
  ——臨床心理學家王潤萍
  這書除了是一個輕松的故事之外,還有深入淺出的人生哲理。從平凡中見不平凡的生活小節(jié),確實耐人尋味,有待讀者慢慢發(fā)掘。1998年初看《尋心的旅程》,當時是一個實習的心理學家,七年后的今日重看《尋心的旅程》,有不同的體會。相信如果日后有機會再看《尋心的旅程》的話,依然會有空間讓我去反思及領會。
  ——臨床心理學家劉美婷第一章情、心、物
  以澄正在自己的房間。
  奶媽安姨敲門說道:“少爺,晚飯準備好了。少爺、少爺呀……少爺,你已經(jīng)一個星期沒有吃過東西了!請你不要再把自己鎖起來,開門好嗎?”
  以澄沒有回應。他頹然倒在一張安樂椅上,面向墻壁,凝望半空。他的右手拿著一顆聰明豆,不停用拇指把它在掌心中翻動。他的眼睛像獄火一樣彤紅,他的臉如死人般蒼白。
  以澄的母親走到房門前。
  “以澄,我有重要的事跟你說,開門吧!”
  依然是一片沉默。以澄一點也不為母親口中的“重要事”而動心,世界上已經(jīng)沒有任何事再值得他用心,何謂什么重要或不重要呢?
  “以澄,郭博士快要死了!”
  現(xiàn)在的方以澄,腦海是一片空白的:這正是他數(shù)月來把自己困在房中的原因,他希望把以前所發(fā)生的一切都忘記,那些事實在使他十分苦惱、十分迷惘。他決意要讓過往的一切隨風而去,再次返回自我的世界,從此和世上的糾紛、恩情、名利都再沒有絲毫糾葛。但是,“郭博士”這個名字是多么的熟識!在他的腦海中留著深深的烙印,想要擦去,又談何容易呢!母親這一句話,更使以澄憶起往事種種。幾分鐘后,以澄終于開了門。呆滯地說:“你說什么?”
  “以澄,你最近多么沮喪?矗∧愕拿媲啻桨,別人見到還以為我們沒錢開飯。算了,先不談這個了!我剛聯(lián)絡過郭博士,才知她快死了。唉!她還很年輕呀,又沒有家庭、沒有丈夫、沒有兒女,只有她自己一個。好在我不是她,要不然,我真不知如何是好。她的看護告訴我博士患上了末期癌癥哦?蓱z的郭博士,她每天都疲乏地倒在家中!聽說她身體痛楚非常,可是她仍然堅持在家里工作,你能相信嗎?我就是不明白,為什么?又不會賺到大錢!
  以澄聽了這個噩耗,本來冷漠的容貌,加添了幾分愕然。他緩緩地走出房門,望也沒有望他的母親一眼,便步下樓去,他的母親和安姨隨后跟著,不停發(fā)問:“以澄,你想要什么嗎?你想怎樣呀?要不要吃什么或是喝什么呢?以澄,你……”
  以澄頭也沒有回地直走著,看到在大廳的三叔,便對他說:“我要去郭博士家。”就此一句,隨后,安姨立刻奔回房中替他拿外套,三叔連忙吩咐司機備車,他的母親則催促傭人預備三文治,好讓他在車上吃。以澄仍是沒有理會他們,不發(fā)一語地上了那輛黑色的勞思菜斯。
  在途中,往事在以澄的腦海中一幕幕地浮現(xiàn)。十年前,他第一次到郭博士診所的情景,至今仍是歷歷在目,還有每天跟郭博士的聚會、小青蛙、小矮人……以澄想到這些,不禁會心微笑;叵胪展┦繉λ年P懷和鼓勵,他卻把郭博士遺忘了三年。若不是母親及時告知了他郭博士的情況,或許再沒有機會見到她了!想到這里,以澄實在心感有愧。
  車子停在郭博士家門前,以澄踏進大門之時,心中突然生出一股難以形容的滋味:只要走進去,便可以跟久別的知己相聚,但這一趟再遇故人,就免不了舊事重提。他有點高興,卻又帶幾分傷感。他看到郭博士臥病在床,雙目閉合,滿面倦容。以澄靜靜在床邊站著,雖然神色沉重,但他的才子秀氣卻并未有減,他微微傾向郭博士,在她耳邊輕輕地問:“郭博士,您覺得怎樣?”
  郭博士緩緩張開眼睛,安祥的神色帶有倦意,那蒼白的臉孔露出一個淺淺的微笑。這一笑代表了無限的欣慰,卻又帶有一點苦澀。
  “以澄,多高興可以再見到你。已經(jīng)接近三年沒有你的消息,近來好嗎?我想你應該已在哈佛醫(yī)學院畢業(yè)了。一切順利嗎?”
  以澄突然感到心里一酸,怎知郭博士在生命垂危之時,還像以往一般關心自己!他又再次感到人間溫情和得到真摯關懷的喜悅。他怔怔地看著郭博士,為自己居然把這位大恩人遺忘了而深感慚愧。雖然以澄希望向郭博士傾訴他的痛苦,卻不愿再加重她的負擔.只回答說:“我很好!钡囊痪,雖然面上仍帶著微笑,卻掩飾不了他黯然的神色。
  郭博士凝望著以澄。她太了解以澄了,立即察覺到他的悲傷。
  “你看來十分憔悴蒼白。∮惺裁词吕_著你?愿意告訴我嗎?”
  以澄默不作聲。他實在很沮喪、迷惘,正陷于極度的痛苦中。只有郭博士明白他,他亦只相信郭博士。無奈的以澄被郭博士的真誠感動,他開始解開自己。
  “綺仙自殺了……不曾留下一個字……博士,我不知自己做錯了什么!她為何要自殺?為什么?”
  以澄望著郭博士,期待著答案,但郭博士保持著沉默,只是耐心地聆聽著。
  以澄于是繼續(xù)訴說,但聲音已變得沙。骸笆ニ以僖膊魂P心這個世界。我真不知道該怎樣做,或許我應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去,就像六年前一樣。那兒絕對寧靜、平安,絕對沒有痛苦,沒有悲哀!
  他眼眶含淚,雙眉緊蹙。
  “以澄,你似乎很傷心,很不安!
  以澄無奈且失落地望著郭博士點了點頭。
  郭博士想了一會,伸手輕拍他的肩膀。
  “以澄,在你決定你的生活方向之前,請讓我和你分享我對人生的看法,好嗎?”
  以澄誠意地靜待,明智的意見正是他所渴望的。
  “請你給我拿來一些紙和筆!
  以澄照著做,郭博士便用她那柔弱的聲音解釋道:“每個人都在找尋生命的意義,簡單說就是什么會令我們快樂!
  她嚴肅且溫柔地望著以澄。
  “人的基本欲望有三種:物欲、心欲和情欲。首先,渴望塵世物質(zhì)的,會追求財富、名譽、事業(yè)和成就。其二,投入精神生活的,會追求心靈的平安和精神上的滿足,很多人都為此而參加不同的宗教團體,而亞洲人則在心靈鍛煉上較成熟進步,如我們?yōu)榇税l(fā)明了太極、.瑜珈和氣功。最后,人們也渴望愛。因為只有透過與人溝通和交往才可以去愛或被愛,所以,人們便有家庭、夫婦、朋友;又或者與那些貧、病、有需要的人建立友情!
  接著,郭博士在紙上畫了一個圓。
  “每個人都有一生,記著,只有一生,沒多沒少,去追尋他的生命意義!
  她從圓心開始把它分為三份,并在一份上寫上一個“情”字,另一份寫上一個“心”字,余下的一部分寫上一個“物”字:
  郭博士繼續(xù)說:“你看,我們的時間和精力,就好像這個圓一樣,是有限的。若你集中精力在一個欲望上,你追求其他欲望的精力就會自然減少。舉例說,如果一個人只顧著追尋物質(zhì)的滿足,他培養(yǎng)心靈和建立情愛的精力就會相應減少!
  她又畫了另一個圓:
  “很多人窮其一生追逐名利和金錢等物質(zhì),沒有感受到愛和心靈的平安,很多商人都是這樣;另一方面,有人只關注心靈的成長,不追求愛和物質(zhì),就如那些完全與外界隔絕的靜修僧侶;再者,有些人只關心愛而不考慮精神和物質(zhì),到第三世界當義工的人就是一個好例子。當然,大多數(shù)人都絕非那樣極端。我們都有那三種渴求,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郭博士休息了片刻后再說:“以澄,你是一個十分集中的人,當你有一個欲望時,你便貫注全副精神于其中。當你一有了目標,便不再考慮任何事而全心全意地邁向這目標。你曾追求心靈世界二十年而完全不顧你外面的世界;當你開始感覺到其他人對你的愛時,你便全情投入去建立與人的關系;當你決定追求學術成就時,又把心靈和愛情都擱置一邊。你已經(jīng)嘗試過情、心、物帶來的甜和苦,現(xiàn)在也是時候去評價這三種欲望對你的價值了,哪一種是最重要呢?你又愿意付出多少去尋求?沒有人可以告訴你怎樣去追尋快樂,或你的生存意義是什么,這都要由你自己決定,不過要記住,無論你選擇追求任何一樣欲望,都要付出代價。”
  郭博士又在紙上畫了一個圓遞給以澄,之后便合上眼睛……她太累了。
  以澄拿著那張紙,深思著郭博士的話。他對自己說:“真的,我已經(jīng)歷過情、心和物的滋味,這是從七年前開始的……”
  第二章心
  我是一名富商的獨生子,獨個兒住在半山的巨宅。爸媽的生意很忙,經(jīng)常四處奔走,每年只與我見面兩三次。我不喜歡奔波的生活,甚至討厭跟其他人相處。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沖突、議論、仇恨、爭執(zhí)、痛苦和煩惱。我不與任何人接觸,就是為了逃避這許多的痛苦。只有在我自己的世界里才有我所渴望的平安和寧靜。我就在這和諧的自我旅程中度過了平靜的二十年。
  我喜歡和諧,不變的規(guī)律就能給我這種感覺,所以我有一套同定的生活習慣來維持平靜的生活。每天早上六時半起床梳洗,七時整下樓吃早餐,七時半離家上學,七時五十二分到達學校,八時至下午三時半上課。因為我的成績差強人意,所以下課后要留在功課輔導班,直至五時才離校,五時二十二分到達家中,我會回到房中和青蛙先生(我的木偶青蛙)聊天至晚上七時的晚餐時間,飯后三十分鐘在房中看書,三十分鐘整理我所收集的石頭,三十分鐘跟自己談話,晚上十時上床睡覺。我每天的生活都是這樣,整個生活圈子里只有我和我自己,是完全和諧的,沒有掙扎,沒有沖突,沒有爭論,沒有背叛,亦沒有失望。我喜愛我這樣的生活。
  ……





上一本:守護 下一本:萊茵河萊茵河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尋心的旅程的作者是陳瑞燕,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