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楊爭給我送來她的新書手稿《天籟之音》,希望我能為她再寫序。因為書里有一段我們的父輩共同參與并見證的歷史一抗戰(zhàn)時期新四軍五師的成長史。很多人熟知抗戰(zhàn)史,卻未必了解抗戰(zhàn)史當中的很多細微之處。比如1938年,武漢淪陷后,中國共產(chǎn)黨在鄂豫邊區(qū)的抗日武裝是如何建立的,由于地理位置所限,一直孤懸敵后的新四軍五師是如何發(fā)展壯大的,它在中原地區(qū)的歷史作用,以及我們如何看待中原突圍,等等。 岳父李先念曾任新四軍五師師長,當年他帶領100余人(其中干部60人)組成“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大隊”,從延安出發(fā),經(jīng)河南竹溝,向武漢外圍敵后挺進時。在這支隊伍里,就有楊爭的公公,楊煥民。從1939年到1949年,十年的時間,父輩們一直并肩作戰(zhàn)在中日正面戰(zhàn)場的前沿和敵人的近后方。從十幾條槍,幾個游擊支隊,發(fā)展到5萬余人的新四軍五師,這其間的艱苦歷程,我們有幸從文字記載中略知一二。也正因為有了這一段父輩們共同參與的歷史,我們就對其中許多人和事,有了彼此心領神會的認知和感同身受的共識。 比如在新四軍五師,有一個女人,無人不知。她就是陳少敏。最早在豫鄂獨立支隊時,岳父任司令員,她任政治委員。她在抗戰(zhàn)時期的傳奇經(jīng)歷,我們無需多敘,只是她在1967年中共八屆十二全會上的一次不舉手,便足以讓我們后人高山仰止,敬慕有加了。在那次大會上,全體黨員表決通過一個關于“開除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出黨”的決議,唯一沒有舉手的就是這位外表看上去非常普通孱弱的女人。事后陳少敏對身邊很親近的人說:“康生罵我了,對我喝斥說,陳少敏,你干什么?為什么不舉手?!”更為不可議的是在那次會議以后,陳少敏依然會當著造翻派的面,稱劉少奇為“少奇同志”。其結果是差點被人以為精神不正!,F(xiàn)在看來那個時代有很多人不正常,而這位品格高尚的女人,卻只是做了一件正常而理性的選擇。 作者簡介: 楊爭,當過工人,也當過兵,有幸讀過三年的軍醫(yī)學校,也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深造過,兩種完全不同的知識領域卻都與人自身有關,只是一個面對生命,一個面對靈魂。 天命之年,方知自己一生最喜歡的狀態(tài),便是追問生命的價值是否與靈魂有關,緣于此便總讓思索在文字中徜徉。但能給人看的東西很少,如《送你一個夢》、《輕聲細訴》、《天籟之音》、《尋船》、《天堂有燈嗎》等幾本小書和《我們當過兵》、《藍天佳麗》、《呂正操在1942》、《托起明天的太陽》、《楊成武強攻東團堡》等一些影視作品。語言的交流常為時空所限,文字交流卻能讓人酣暢淋漓。于是便把寫作當作人生的愉悅和享受了 目錄: 序 引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后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