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原生態(tài)”的北京映象 一部散發(fā)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北京胡同的地方特色的長篇小說北京的胡同與四合院一樣,既是北京的標(biāo)志,也給人們留下了永遠(yuǎn)的記憶與說不完的故事。住在胡同里的人家兒大多已經(jīng)幾代人,在胡同里一住就幾十年。北京人喜歡處街坊,遠(yuǎn)親不如近鄰、街坊里道這些個詞兒都與這胡同和四合院有關(guān)。 銅壺的故事背景放在了60年代的北京胡同。饑荒年代,物質(zhì)饋乏,陸仲祥在自家小院開了一家小酒鋪,理所當(dāng)然便成為胡同的中心。作者雖然把故事背景放在了60年代,但故事的重心卻是胡同老百姓的生活。作者淡化了那個年代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更多地著眼于底層民眾的日常生活。是北京舊城區(qū)犄角旮旯的事兒,是北京四合院里的人生百態(tài):開雜貨輔的老陸老實(shí)厚道,富于正義感和同情心,同時又有著商人的小狡猾。他是這個小四合院的核心人物,他會在酒里兌對,做得很自然,甚至沒有愧疚;他也不忘對生活窘困的鄰里拉一把。這些事老陸做起來都是水到渠成,沒有任何刻意。 小說中的人物不是很多,情節(jié)也不算復(fù)雜,甚至作者有意淡化了故事的政治背景,但是從小說的字里行間里、從小人物的平凡生活里,我們可以感性地了解一段歷史。 作者簡介: 薛燕平,生長于北京,畢來于北京師范大學(xué)中文系,供職于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魯迅文學(xué)院高研班三期學(xué)員。出版有長篇小說:《21克愛情》《我的柔情你不懂》《獨(dú)行者》《琉璃》等七部。其中《琉璃》獲第四屆老舍文學(xué)獎。1《銅壺》第一部分(一)1962年的春天,饑荒年雖過去了,可北京的每一條胡同都餓細(xì)了,沒精打采;風(fēng)是軟的,刮過來刮過去,蔫頭耷腦,墻邊的一塊草紙都帶不起來。第一部(1)第一部(2)第一部(3)第一部(4)第一部(5)第一部(6)第一部(7)第一部(8)第一部(9)第一部(10)第一部(11)第一部(12)第一部(13)第一部(14)第一部(15)第一部(16)第一部(17)第一部(18)第一部(19)第一部(20)2《銅壺》第一部分(二)白廣泰背著一后背的嘮叨回到老陸鋪?zhàn)永,見老陸一個人消消停停地坐在柜臺后頭看報(bào)紙,問人呢?老陸說后邊睡著了,收了報(bào)紙道:“這娘兒倆不知道是扛山了還填海了,一人吃了一個饅頭,一會兒都睡著了,那呼嚕打的!第一部(21)第一部(22)第一部(23)第一部(24)第一部(25)第一部(26)第一部(27)第一部(28)第一部(29)第一部(30)第一部(31)第一部(32)第一部(33)第一部(34)第一部(35)第一部(36)第一部(37)第一部(38)第一部(39)第一部(40)第一部(41)第一部(42)第一部(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