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妮(資料圖/圖)
證詞和追究
《鄰人》,[美]楊·T·格羅斯著,張祝馨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9月
這本書列舉了70年前的多方證詞,試圖求證一個波蘭小鎮(zhèn)上的一半人怎樣動手殺了另一半人,其中最小也是最兇殘的參與者只有9歲。作者努力還原它的真相:為什么普通的民眾比納粹還狠毒?誰的指令讓人們無組織卻不約而同地成為“義務追殺者”?這種對于曾經(jīng)朝夕相處的鄰居的仇恨,由來何在?
同時,本書反復提醒著試圖隱藏過往的悲慘真相的人們:我們能隨意地從一個民族的遺產中挑選我們喜歡的東西,并宣布其為唯一的傳統(tǒng)嗎?
宏大和新視角
《海洋與文明》,[美]林肯·佩恩著,陳建軍、羅燚英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
從海洋的角度回望人類的文明史,新鮮又獨特的視角。
不可能期待著把這本厚書一下子讀完,海洋占了地球的71%,無論是它的面積還是這本書的視野都足夠宏大,得慢慢消化。不過,它適合留在最容易拿到的位置,可以從容不迫地隨時讀一段歷史。
我先翻到“海洋亞洲的黃金時代”,是中國的宋元時期,第一次從宏觀的角度了解了當時一個王朝的艦隊數(shù)據(jù)和船只細節(jié),以及海洋和王朝興亡的關聯(lián)。
海洋對于不同的民族意味著不同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差異和族群張力,這本書在全視角地一一給我們講述那些異同。
詳實和引申
《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jīng)歷和神話的義和團》,[美]柯文著,杜繼東譯,社科文獻出版社2017年3月
一直想找一本關于義和團的比較權威的書,以便能夠客觀又深入地認識它的全貌,終于找到了這一本,它對于義和團運動的起因和發(fā)展,對其內在的文化和經(jīng)濟背景都有詳實的舉證和分析。
特別是它盡量呈現(xiàn)歷史上對義和團運動的各種觀點主張,比如,在日本的一批廣東留學生和孫中山都曾經(jīng)認同和贊許義和團運動,認為其代表著“中國人民的精神”和“反帝”的特質,陳獨秀創(chuàng)辦的報刊上則強調“恥辱對人們有很大的激勵作用!
抉擇和切入
《回來》,孫中倫著,臺海出版社2017年6月
作者孫中倫生于1994年,我們身邊這個年紀的年輕人大約大學本科剛畢業(yè),正焦慮地尋找第一份能自食其力的社會工作,而這個年輕人不同,2015年,他正在美國讀大三時申請休學,回到中國,有了幾段游歷,并把這一年中的種種見聞寫成了這本書。
很多大學生最愛說“迷!保麄兒苋菀紫菰谶@種無所適從的情緒中度過大學的四年,而孫中倫走的是自己選的路,這本《回來》的價值,首先就在于它給了無數(shù)年輕讀者以啟示:任何時候都可以不受外在陳規(guī)戒律的限制,選擇遵循內心的需求,做自己認定的事情,尋找和感受一切有興趣的未知的世界。
求實和好奇心
《職貢圖:古代中國人眼中的域外世界》,羅山著,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
以清乾隆年間的《皇清職貢圖》為切入點的一本很有趣的書,讓我們看到了即便是封建皇帝,也同樣對自己以外的世界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
而更難得的是書中描述的乾隆受到實證的世風影響,他要求屬下做出一部即使不能“親睹其人”,也要“實經(jīng)其地”的能夠真切洞悉海外人種和風俗的匯編,如果換個皇上,也許留給后人的是另外一個樣子的《皇清職貢圖》。也正是遵從乾隆的旨意,《四庫全書》把神異縹緲的古人經(jīng)典《山海經(jīng)》從地理類移到了小說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