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機器:德語文學中的技術與機器主題研究》 從 18 世紀作為玩樂機器的機械機器人到推動工業(yè)革命發(fā)展的蒸汽機,從各式家用電器到計算機和人工智能,機器的發(fā)展有其自身的歷史。從人類學的視角,人在自我書寫的過程中將自己的身體或精神比作機器也有著長久的歷史。本書以將文化作為總體概念的文化學為出發(fā)點和前提,著眼于啟蒙之后幾個重要歷史時期的德語文學文本中的不同機器類型,結合歷史語境進行文本分析,以探討在不同時期人與不同的機器模型的互動中人與機器、技術的關系。 《危機的病理:托馬斯·曼早期作品中的疾病話語》 德語世界在1900年前后的“世紀末”時期經(jīng)歷著變革與轉型,也體驗著危機與焦慮。各文學流派中興起表現(xiàn)疾病的熱潮。本書以“世紀末”疾病文學的代表托馬斯?曼早期作品中的疾病書寫作為研究對象,借鑒德語文學研究中的文化學模式,在重構疾病文化語境的基礎上,對《布登勃洛克一家》《海因里希殿下》《死于威尼斯》等文本進行分析與闡釋,探討其中折射出的時代印記及話語互動。 《文學與知識:1800年前后德語小說中人的構想》 本書以德國作家歌德、讓·保爾和博納文圖拉的三部敘事作品為首要研究對象,從1800年前后“人的構想”這一問題切入,具體探討文學與知識的密切關系。人的構想不僅包括人的理解與定位,也包括人的塑造與培養(yǎng),因而,本書重點考察當時的知識秩序中由人類學知識、教育學知識及文學作品構成的復合體及三者之間的互動與張力,著重關注文學文本的特殊地位,以及它所生成的多元的人之構想。 《在旅行中尋找生存的可能:論彼得·漢德克小說中的空間建構》 漢德克一貫以反對傳統(tǒng)、探索求新著稱,具有超越一般作家的敏銳眼光,至今已創(chuàng)作了海量作品,被譽為“德語文學神童”。本書聚焦?jié)h德克的旅行文本,基于文本自身所呈現(xiàn)和傳達出的大量空間信息和內(nèi)容,以及始于20世紀70年代西方學界的“空間轉向”這一范式轉型,從 “空間”一詞切入, 對漢德克的文學創(chuàng)作進行考察。首先對文學和空間的互動關系做出闡釋。其次以漢德克創(chuàng)作生涯中期的三部旅行小說作為分析對象,將旅行模式視為作品內(nèi)部空間建構的基礎,追溯這一模式在文本內(nèi)外的根源、表征及意義,期待通過深入的闡釋與分析,對漢德克的創(chuàng)作基調(diào)和藝術理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