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們發(fā)現(xiàn)沒有, 在成長的道路上,其實有一條隱秘的捷徑—— 那就是關(guān)注書單來了。 然而當(dāng)你們踏上這條捷徑之后,真正能讓你們成長的,只能是你們自己。 小編知道,成長這條路上會充滿風(fēng)雨,所以小編在這里送你一把性感小雨傘,為你遮風(fēng)擋雨。 1《麥田里的守望者》 J. D. 塞林格 豆瓣評分:7.9 (48597人評價) 如果將成長簡化為一道選擇題,大概就是在真誠和虛偽之間做出選擇。 而保持自我的真誠,往往需要付出和世界格格不入的代價。 小編認為,《麥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正是因為主人公霍爾頓把這份代價和傷痛表現(xiàn)到了極致。 在他被學(xué)校開除后,流浪紐約街頭的一天兩夜里,他找過人生導(dǎo)師談心,卻只覺得他啰里啰嗦,滿嘴廢話。 他甚至找來妓女,依舊只是想聊個天,卻遭到皮條客的洗劫。 成人世界就這樣一次次地向霍爾頓展現(xiàn)了它的虛偽,而他無法融入,卻也無能為力。 所以他只能幻想,幻想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在懸崖邊,守護奔跑的孩子們。 小編認為,盡管這本書沒有明確指出成長的路徑,但對于始終心懷真誠的人們而言,霍爾頓是我們精神上的同類,他讓我們感到溫暖,讓我們不再感到孤獨。 2《在路上》 杰克·凱魯亞克 豆瓣評分:7.8 (37933人評價) “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 如果將成長的過程提煉為一種最簡單的行為,大概就是《在路上》。 為出走而出走,不在乎去哪里,遠離家庭,婚姻,工作,擁抱爵士樂和詩歌,這種凱魯亞克向往的“令人產(chǎn)生巨大熱情的生活”,對于戰(zhàn)后的美國青年而言,無疑是一種致命誘惑。 然而對于老一輩的人來說,這樣的狀態(tài),則是一種不負責(zé)任的逃避和胡鬧,即所謂的“垮掉”。所以這本書也被譽為“垮掉的一代”的圣經(jīng)。 但小編在此必須科普一下,“垮掉”(Beat)一詞本身是不太準確的翻譯,因為它天生具有雙重性,既有“垮掉”、“倒下”之意,也可表示“合拍”、“振奮”。 而凱魯亞克使用的本意,更多的則是后者。 小編認為,每個人都有獨屬于自己的成長之路,你可以去逃避,也可以去戰(zhàn)斗,你可能因此享受,也可能因此受罪……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在上路之前,沒人知道答案。 3《動物兇猛》 王朔 豆瓣評分:8.2 (17335人評價) 在王朔的這本書中,小編看到了成長的另一方式——成長,不一定意味著變強,也有可能是馴化。 《動物兇猛》寫的是上世紀70年代末北京軍大院里一群活龍鮮跳的男孩。 和現(xiàn)在的男孩不同,他們不用應(yīng)付考試,也不用尋找工作,更沒有住房的壓力,甚至他們的未來也都被父母安排得妥妥當(dāng)當(dāng)。 也正因如此,這群男孩的動物本能獲得了空前的解放,他們終日在北京街頭游蕩,抽煙、泡妞、打群架。 然而當(dāng)男孩長大,一切的驚心動魄、一切的兇猛野性,都隨著青春一起消逝,如同彩色照片褪去了顏色。 盡管結(jié)局如此,但每當(dāng)小編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小編都會暗自慶幸—— 也許內(nèi)心的猛獸終究難逃社會的馴服,但幸運的是,當(dāng)我們想要找回野性的時候,至少還有這本小說替我們記錄下了曾經(jīng)烈日下的兇猛和悸動。 4《少年巴比倫》 路內(nèi) 豆瓣評分:8.5 (6140人評價) 有時候真正在成長的好像不是我們,而是我們身處的環(huán)境;蛘哒f,環(huán)境成長得比我們快。 故事的主人公路小路,在二十歲的年紀,去糖精廠當(dāng)工人,一待就是小十年,從鉗工班到電工班,又在改制洪流里成了三班倒的車間工人。 隨著時代的變化,期間他隨波逐流地讀過夜校,也在女友的鼓勵下起過讀職大的念頭,最后也同愛情一起不了了之。 路小路無疑是平庸的,但是,他并不墮落,他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他寧愿一輩子造糖精,也不愿意去傍女科長。 所以在故事的最后,路小路辭去工作的那一刻,小編知道,這個男孩長大了。 在這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小編認為,訓(xùn)練一顆堅守自我、不隨環(huán)境輕易改變的心,是一個人一生應(yīng)該去領(lǐng)悟的真諦。 5《黃金時代》 王小波 豆瓣評分:8.7 (55611人評價) 還有一種最特殊的成長,便是徹底地拒絕成熟。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王小波筆下的王二,便是這樣一個特別的存在。 王二的設(shè)定是一個巨人,在體型和智力上都是如此,但是當(dāng)自己陷入悲愴,做一個顛三倒四的“孩子”便成了他一種絕妙的反抗。 他總是一臉無辜,“迫不得已”打瞎了隊長的狗,“為了偉大的友誼”而和隊醫(yī)野合,“因為迷路”逃到無人荒山…… 時過境遷,隊醫(yī)也從當(dāng)年的“糊涂”狀態(tài)迅速回神,當(dāng)上院長。而王二卻依然是個孩子,孤身一人,衣衫襤褸,“想愛,想吃,想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小編認為,對于這種天才來說,長大的過程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拒絕社會成規(guī)帶來的改變。 他超越了凡夫俗子對于“男人”的種種期待,也超越了他的那個時代。 他的故事,不是用來體驗和懷舊,而是需要長久的仰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