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有這五本書護體,上網(wǎng)沖浪心不慌


作者:著名作家     整理日期:2023-02-23 15:42:48

  ——本書單來自知名公眾號《人間三角》運營者西坡
  總有朋友問,如何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我只好老實說,我也沒有靈丹妙藥。朋友很執(zhí)著,以為我故作神秘。我只好答以五個字:讀書,讀好書。
  這五個字也不是我的發(fā)明,許多人講過,但是反復摔打之后,我認為這五個字還是有分量的。從前喜歡故意唱反調(diào)的時候,我說過網(wǎng)絡時代不一定非要讀書,在網(wǎng)上找一些好文章讀也是一樣。道理其實沒錯,但這里邊有個悖論,如果不預先讀一些好書裝在腦子里,往往辨別不出來網(wǎng)上哪些是好文章,哪些是壞文章。
  經(jīng)?匆恍┡笥,很有求知熱情,也很關心社會,天天撲在網(wǎng)上找“干貨”“硬貨”“深度解讀”,有時候確實也能逮著好東西,但更多時候是被人牽著鼻子走。上至國際風云,下至明星八卦,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連火箭制造原理都略知一二,可是真推敲起來,肚子里存的那些貨沒一處是扎實的。
  就好像蓋房子,地基不穩(wěn),上邊再怎么花里胡哨都白搭。
  一說讀書,就有朋友要求開書單。可是讀書如養(yǎng)生,每個人體質(zhì)不一樣,需求也不同,所以我也不敢輕易給人開方子。不過后來想了想,有一類書是廣大人群通用的,就像維生素一樣,誰吃都錯不了。
  很難給這類書命名,因為它不是圖書市場上固有的門類,是我自己想出來的,姑且稱之為“認知框架”類圖書。
  司馬遷說他寫《史記》是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作為普通人,不需要考慮成一家之言,但是要想擺脫心智的混沌狀態(tài),“天人之際”是要究一究,“古今之變”是要通一通的。
  所謂“天人之際”,按錢穆先生的說法,“人事”和“天道”中間要有一個分界點,到了這個分界點之后,就不要用人力去勉強了,而要待之以“天道”。天道可以理解為自然規(guī)律,認識規(guī)律,但不要跟規(guī)律較勁。
  所謂“古今之變”,司馬遷生活的年代是幾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生活的年代也是幾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閑言少敘,今天推薦5本書,在我看來,可以幫大家快速認識我們這個時代的“天人之際”和“古今之變”。
  《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
  [美] 弗朗西斯·福山 / 毛俊杰 /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2014-9
  弗朗西斯·福山,很多人都知道這個名字,知道跟這個名字經(jīng)常掛在一起的“歷史終結論”。但是讀書讀的不是答案,讀的是問題。能搞明白作者提出的問題是什么,為什么提出這樣的問題,以及用了什么方法來解決問題,讀書的任務就基本告成了。而最后的答案就像電影的結局一樣,只是一個必要的尾巴。
  在《政治秩序的起源》里,福山把對政治秩序的探討向前延伸到人類的靈長目祖先,然后依次講述人類部落社會的出現(xiàn),第一個現(xiàn)代國家在中國的生長,法治在印度和中東的開始,一直到法國大革命前夕問責制政府在歐洲的發(fā)展。福山想要做的,是通過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形成對人類歷史的概覽,建立一個理解政治制度演化的宏大框架。
  我喜歡這種做知識梳理的書,不一定要相信他的結論,但讀過之后,腦子里就可以建立一個坐標系,再讀到細分的東西,就知道該往哪里放了。
  《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奧] 斯特凡·茨威格 / 徐友敬 / 上海譯文出版社
  茨威格的這本《昨日的世界》是一本憂傷的書。今天先不講它憂傷的一面,只講它“有用”的一面。
  我們生活在“二戰(zhàn)”的漫長陰影里,而“二戰(zhàn)”在某種意義上又是“一戰(zhàn)”的延續(xù)。這兩場浩劫將人類社會這列火車徹底推向了荒蠻的無人之境,此后的人類,不管生活得多么和平,都帶著災難幸存者的凄惶。
  在這部作品里,茨威格把個人命運與時代融為一體,通過自己所經(jīng)歷的人與事,展示了他生活過的城市和國家的文化生活風貌,記錄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夜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動蕩的歐洲社會,描述了他與一些世界聞名的詩人、作家、雕塑家、音樂家交往的情景,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鮮為人知的生活軼事,同時穿插了作者各種細膩的心跡。
  我們可以看到老歐洲的安穩(wěn)靜謐,也可以看到世界是如何一步一步崩壞的。
  《有閑階級論》
  [美] 索爾斯坦·凡勃倫 / 凌復華 / 彭婧珞 / 上海譯文出版社
  現(xiàn)在的年輕人喜歡談消費主義,但他們經(jīng)常用消費主義的腔調(diào)談論消費主義。其實,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我們今天所見到的許多現(xiàn)象,在別的地方早就發(fā)生過,也早就有人分析過了。
  在本書中,美國著名經(jīng)濟學家凡勃倫凡勃倫探討了炫耀性消費的空洞和虛假性,向讀者展示了人們在品味、教育、衣著、文化等方面所固守的原則實際上毫無意義。凡勃倫認為,人們之所以固守這些原則,是因為他們相信,真正的成就在于達到某種顯赫的財富狀態(tài)和社會地位。
  這是一本一百多年前的書,其中的一些論斷已經(jīng)過時了,但不妨礙一直有人推薦它,因為它要處理的問題是恒久存在的:在一個物質(zhì)充裕的時代,人類是如何孜孜不倦地重新劃分三六九等的。
  《家族、土地與祖先:近世中國四百年社會經(jīng)濟的常與變》
  [美]易勞逸 / 苑杰 / 重慶出版社
  在這本《家族、土地與祖先》中,漢學家易勞逸上溯到16世紀,在長時段、全球史的視野下重新審視了近現(xiàn)代中國歷史演進的歷史邏輯。作者認為,近現(xiàn)代中國的歷史演進有與西方的碰撞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還是中國內(nèi)部因素發(fā)展變化的結果,所以作者說:“永遠也不要再說帝制時代晚期的中國社會處于停滯狀態(tài),是一個’永恒停滯'的國家了!
  這是一本面向西方學生的普及性讀物,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建立理解中國近現(xiàn)代重大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歷史背景,有點像百科全書,但是對國內(nèi)讀者也有啟發(fā)和幫助。
  《閑話閑說: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
  阿城 / 上海三聯(lián)書店 / 2019-4
  很少有這么小的一本書,處理這么大的問題。阿城是個小說家,也是一個雜家、通人。在知識分工越來越細化的現(xiàn)代社會,做通人是很危險的一件事,一不小心就流于旁門左道。但阿城是靠譜的,即使偶爾有不靠譜的時候,也是可愛的。
  這本《閑話閑說》是一部中國小說簡史,但我覺得阿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以小說為幌子,寫了一部極簡的“反面中國近現(xiàn)代史”。為什么是反面?因為正面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講的都是中國怎么在西方的刺激下,篳路藍縷追求現(xiàn)代化、工業(yè)化的,而阿城講的是,中國在現(xiàn)代化、工業(yè)化的過程中丟失了什么。
  直到今天,中國的現(xiàn)代化之旅仍未完成,除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我們還要追求更多非物質(zhì)性的東西。但是一邊是現(xiàn)代化,一邊是傳統(tǒng)文化、世俗社會,如何平衡,依然需要認真的思索。
  這本書沒多少字,但每個字都很沉!拔业慕(jīng)歷告訴我,掃除自為的世俗空間而建立現(xiàn)代國家,清湯寡水,不是魚的日子!卑⒊堑倪@句話時時回蕩在我耳邊。





上一本:楊瀾力薦的9本必入好書 下一本:作家麥家的書單:文學讓世界變小、讓我們變大。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有這五本書護體,上網(wǎng)沖浪心不慌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