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北京古建筑物語


作者:著名作家     整理日期:2023-01-29 16:21:35

  1.建筑學大家梁思成先生親傳弟子張克群10余年心血之作
  2.音樂人高曉松、清華大學教授吳煥加作序推薦
  3.明明白白看懂140處北京古建筑,了解古建筑背后的歷史文化
  內容簡介——PDF電子書
  《北京古建筑物語》(套裝3種)用圖文結合的方式,通過379幅精美手繪圖和照片,介紹了140處北京古建筑的前世今生,讓讀者更好地了解故宮、潭柘寺、盧溝橋等古建筑背后的歷史、文化淵源。
  作者簡介——PDF電子書
  張克群,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建筑系,受教于建筑學大家梁思成先生。畢業(yè)后一直從事建筑設計工作。家學淵源深厚,親友中名人輩出。父親張維,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母親陸士嘉,流體力學家、教育家,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chuàng)校教授之一。舅公施今墨,北京四大名醫(yī)之一。兒子高曉松,音樂制作人。
  目錄——PDF電子書
  紅墻黃瓦
  目錄
  概說
  卷一·城市
  遠古時期北京地區(qū)的城鎮(zhèn)
  明清北京城
  卷二·宮殿
  故宮
  景山
  卷三·祭壇
  天壇
  先農壇
  日壇
  卷四·廟宇
  孔廟(文廟)
  太廟
  歷代帝王廟
  大高玄殿
  宣仁廟和昭顯廟
  卷五·園林
  北海
  香山
  頤和園
  團城
  圓明園
  卷六·陵墓
  軒轅臺
  古燕國的王公墓
  西漢燕王墓
  金陵
  明十三陵
  景泰帝陵
  田義墓
  清醇親王墓(七王墳)
  卷七·其他
  國子監(jiān)
  皇史晟
  跋:我的北京
  參考文獻
  晨鐘暮鼓
  目錄
  卷一·佛教建筑
  潭柘寺
  天寧寺
  云居寺
  香界寺
  臥佛寺
  法源寺
  法像大禪寺昊塔
  靈光寺
  廣濟寺
  鎮(zhèn)崗塔
  大覺寺
  萬松老人塔
  圣安寺
  妙應寺(白塔寺)
  碧云寺
  居庸關過街塔墩(云臺)
  智化寺
  法海寺
  正覺寺(五塔寺)
  大慧寺
  萬佛延壽寺菩薩造像
  黃寺清凈化城塔
  雍和宮
  覺生寺(大鐘寺)
  卷二·道教建筑
  白云觀
  丫髻山道觀
  東岳廟
  妙峰山廟群
  大慈延福宮
  呂祖宮
  花市火神廟
  卷三·伊斯蘭教建筑
  牛街禮拜寺
  花市清真寺
  東四清真寺
  馬甸清真寺
  卷四·天主教建筑
  南堂(宣武門堂)
  東堂(王府井堂)
  北堂(西什庫堂)
  西堂(西直門堂)
  東交民巷天主教堂
  鄉(xiāng)村天主教堂
  卷五·基督教建筑
  亞斯立教堂
  珠市口教堂
  缸瓦市教堂
  參考文獻
  八面來風
  目錄
  引子
  卷一·早期洋式建筑
  教堂
  南堂(宣武門堂)
  東堂(王府井堂)
  北堂(西什庫堂)
  西堂(西直門堂)
  東交民巷教堂
  永寧堂
  南崗子堂
  西洋樓式建筑·整體建筑
  圓明園西洋樓
  頤和園清晏舫
  暢觀樓
  六國飯店
  中南海海晏堂
  陸軍部衙署
  西洋樓式建筑·洋臉譜
  恭王府花園
  住宅大門
  商家店鋪
  農事試驗場
  卷二·東交民巷建筑
  使館
  英國公使館
  法國公使館
  美國公使館
  俄國公使館
  日本公使館
  新英國公使館
  新法國公使館
  新俄國公使館
  新美國公使館
  比利時公使館
  奧地利公使館
  新日本公使館
  荷蘭公使館
  銀行
  俄國俄華道勝銀行
  英國匯豐銀行
  德國德華銀行
  日本橫濱正金銀行
  法國東方匯理銀行
  美國花旗銀行
  其他建筑
  圣米厄爾天主教堂
  同仁醫(yī)院
  祁羅弗洋行
  第二代六國飯店
  北京俱樂部
  法國郵局
  卷三·清末民初建筑
  清末政府建筑
  資政院與法律學堂
  外務部迎賓館
  大理院
  清末教會學校
  潞河中學
  清末新式學校
  順天中學
  京師女子師范學堂
  陸軍貴胄學堂
  京師大學堂
  清華學校
  清末鐵路建筑
  馬家堡車站
  正陽門東車站
  清華園車站
  張家口車站
  清末公共及工業(yè)建筑
  北京飯店
  溥利呢革公司
  京師自來水公司
  民國初年辦公及商業(yè)建筑
  國會議場
  鹽業(yè)銀行
  勸業(yè)場
  北京水準原點房
  廠甸
  協(xié)和醫(yī)院外籍大夫住宅群
  外國神父墓地
  卷四·古橋
  盧溝橋
  萬寧橋
  永通橋
  朝宗橋
  通運橋
  卷五·長城
  金山嶺長城
  八達嶺關長城
  慕田峪長城
  司馬臺長城
  參考文獻
  前言——PDF電子書
  序一
  記得媽媽領著年幼的我和妹妹在頤和園長廊仰著頭講每幅畫的意義,在每一座有對聯(lián)的古老房子前面讀那些抑揚頓挫的文字,在門廳回廊間讓我們猜那些下馬石和拴馬樁的作用,并從那些靜止的物件開始講述無比生動的歷史。
  那些頹敗但深蘊的歷史告訴了我和妹妹世界之遼闊,人生之倏忽,而美之永恒。
  媽媽從小告訴我們的許多話里,迄今最真切的一句就是這世界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與遠方—— 其實詩就是你心靈的最遠處。
  在我和妹妹長大的這么多年里,我們分別走遍了世界,但都沒買過一尺房子。因為我們始終堅信詩與遠方才是我們的家園。
  媽媽生在德國,長在中國,現在住在美國,讀書畫畫考察古建,頗有民國大才女林徽因之風(年輕時容貌也毫不遜色)。那時梁思成林徽因兩先生在清華勝因院與我家比鄰而居,媽媽最終聽從梁先生建議讀了清華建筑系而不是外公希望的外語系,從此對古建癡迷一生。并且中西建筑融會貫通,家學淵源又給了她對歷史細部的領悟,因此才有了這本有趣的歷史圖畫(我覺得她畫的建筑不是工程意義上的,而是歷史的影子)。我忘了這是媽媽寫的第幾本書了,反正她充滿樂趣的寫寫畫畫總是如她樂觀的性格一樣情趣盎然,讓人無法釋卷。
  媽媽從小教我琴棋書畫,我學會了前三樣并且以此謀生。第四樣的笨拙導致我家迄今墻上的畫全是媽媽畫的。我喜歡她出人意表的隨性創(chuàng)意,也讓我在來家里的客人們面前常常很有面子——這畫真有意思,誰畫的?我媽畫的!哈哈!
  為媽媽的書寫序想必是每個做兒女的無上驕傲,謝謝媽媽,在給了我生命,給了我生活的道路和理想后的很多年,又一次給了我做您兒子的幸福與驕傲。我愛你。
  高曉松
  序二
  北京有大量的新建筑,又有歷史留下的豐富的古老建筑和近代建筑,可以統(tǒng)稱之為歷史建筑。新建筑和歷史建筑都是不可缺的,新建筑滿足現今的實用需求,歷史建筑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有人認為現今的建筑不如過去,有厚古薄今的傾向,我主張以杜甫“不薄今人愛古人”的觀點對待古今建筑。
  建筑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耦合的產物。每一座建筑都銘記著建造年代的生產技術與社會人文狀況。新建筑所帶的信息,限于當時當代,而老建筑在其存在的過程中,長時期與過去時代的人和事直接或間接地有所牽連,因而附著和積淀了比新建筑遠為豐富的人文信息,相關的歷史文化物化于其中,可觸,可感,是某一歷史片斷的真實憑證,能引人遐思,感動今人,因此更有看頭。人們在國內和境外旅游,對古老的建筑有興致,這是原因之一。
  建筑既是實用之物,又是一種藝術品,而且多數是一種公共藝術品,一般情況下,人們容易看到和觀賞。然而,與文學、戲劇、繪畫等藝術門類相比,建筑藝術是象征性的,它自身不能敘事,一般人要認識和理解建筑中包含的信息,需要有人加以指點、講解才行。張克群女士所著《紅墻黃瓦》《晨鐘暮鼓》及《八面來風》三種著作,對北京眾多古建筑和近代建筑作了簡明扼要的介紹和生動的講解,正好滿足人們觀看和理解北京古、近代著名建筑的需要。這些書不僅對外來者有用,對長居北京的人也有裨益,值得向讀者推薦。
  我曾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學習,后來做教員,克群聽過我的課。而我在做學生時,先讀的是航空工程系,當時聽過克群父親張維教授的力學課,張維先生透徹的講解、洪亮的話音迄今不忘?巳旱哪赣H、著名流體力學家陸士嘉教授當時在清華航空工程系任教,我后來改學建筑,未及聆聽她的講課。這都是半個多世紀以前的事了。
  克群完成這些書,即將付印,我很高興,是為序。
  吳煥加
  清華大學教授
  (吳煥加,1929 年生于蘇州,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師學會建筑理論與創(chuàng)作學術委員會委員。對中外建筑史研究頗深。著有《外國現代建筑二十講》《建筑學的屬性》《20 世紀西方建筑名作》《中外現代建筑解讀》等。)





上一本:BBC自然探索系列 下一本:爆笑校園 套裝1-12冊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北京古建筑物語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