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裝集結了《第一推動叢書·25周年紀念版》中8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經(jīng)典作品——《黑洞與時間彎曲》《終極理論之夢》《存在之輕》《不同的宇宙》《驚人的假說》《第二自然》《比天空更寬廣》《真理與美》。 《黑洞與時間彎曲》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基普·S.索恩,花費15年時間寫就了這本介紹宇宙研究歷史和發(fā)展情況的科普著作《黑洞與時間彎曲》,系統(tǒng)地介紹了宇宙物理學的發(fā)展歷史、代表人物、理論的沖突和科研上的合作與競爭,還介紹了從光學望遠鏡、射電望遠鏡到引力波探測儀的不同探測手段的發(fā)展過程,以及在不同探測手段下宇宙所展現(xiàn)出來的激動人心的一面。 《終極理論之夢》 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最初三分鐘》的作者斯蒂芬·溫伯格講述了對自然的統(tǒng)一理論的偉大追求――一個能解釋從原子內部的聯(lián)結到太陽與地球的吸引等不同的力的理論。全書令人眼花繚亂卻清澈透明,引導著我們從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走到今天的超弦以及可能與我們同在的別的宇宙。 《存在之輕》 作為一位深受歡迎的物理學家,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弗蘭克·維爾切克詮釋了一個全新的發(fā)現(xiàn):物質是由幾乎無重量的單元構造的。純能量是質量的最終之源,維爾切克把這個發(fā)現(xiàn)稱為“存在之輕”。但他向我們展示的遠不止這些、空間絕不是單純的容器,不是空無一物和被動的,它是一種動態(tài)的網(wǎng)格——一種現(xiàn)代意義上的以太,網(wǎng)格要比任何“基本”粒子更基本;其自發(fā)活動產(chǎn)生并消滅著粒子這種對物質和“虛空”的新認識解釋了引力為什么那么微弱,并使自然界所有力的大統(tǒng)一圖像變得格外清晰。本書是探索這些革命性概念的意義的第一本著作,維爾切克向我們展示了迷人宇宙的全新圖像,并憧憬了基礎物理學新的黃金時代。 《不同的宇宙》 這是一本真正具有啟智意義的書,它向我們證明,為什么我們對基礎物理學的一切認識都有待改變。在這個超弦理論和大爆炸宇宙學時代,我們習慣于認為未知世界離我們日常生活極其遙遠。但在《不同的宇宙》一書中,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羅伯特·B.勞克林卻認為科學前沿就在我們腳下。他沒去尋找終極理論。而是在思考世界的突現(xiàn)性質——就是晶體保持其形狀和硬度的那種性質,它起源于大量原子的自組織——并且向我們展示了為什么說物理學的基本規(guī)律事實上也是突現(xiàn)性的。 《驚人的假說》 1962年諾貝爾生理或醫(yī)學獎得主弗朗西斯·克里克是一位善于提出問題并給出驚人答案的天才。他與詹姆斯·沃森一道,發(fā)現(xiàn)DNA結構,改變了我們對生命本質的理解,從而名垂青史,F(xiàn)在,克里克又一次站在科學的前沿,把他的注意力轉到對人類意識奧秘的探索上來。克里克決定要揭示腦的復雜性,大膽探索人類存在的一些最基本問題:我們有自由意志嗎?什么使我們成為區(qū)別于其他動物且具有感知能力的生物?靈魂真的存在嗎?抑或我們只不過是一堆神經(jīng)元的復雜集合嗎?在這本具有開拓性和爭議的著作中,弗朗西斯·克里克向近代科學、哲學和宗教思想的根本基礎提出挑戰(zhàn)。 《第二自然》《比天空更寬廣》 大腦是如何產(chǎn)生出意識的?意識對人類知識有何意義?197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獲得者杰拉爾德·埃德爾曼在《第二自然》中以生動的例子和隱喻,探究了人類意識之謎,闡釋了我們如何得以理解世界和理解我們自己!侗忍炜崭鼘拸V》則是一本探索人的心靈與身體的關聯(lián),以及意識的本質的書。書中討論了科學和醫(yī)學的最新進展,探索了意識與因果、進化、自我發(fā)展的關系,以及感覺、學習和記憶的起源問題。 《真理與美》 198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S.錢德拉塞卡在書中描述了幾位杰出的物理學家創(chuàng)造和體驗美的經(jīng)歷,如海森堡發(fā)現(xiàn)量子理論、愛因斯坦完善其著名的方程式、魏爾提出引力規(guī)范理論等,它們都涉及到共同的問題:動機、創(chuàng)造和美。作者認為追求科學的過程就是追求美,美是各部分之間以及部分與整體之間固有的和諧。 作者簡介 基普·S.索恩,加州理工學院費曼理論物理學教授,LIGO引力波探測器計劃發(fā)起人之一。他寫過很多書,包括大家歡迎的《黑洞與時間彎曲》,曾與J·惠勒合著《引力》。1994年獲得美國物理學聯(lián)合會(AIP)科學著作獎。 斯蒂芬·溫伯格,得克薩斯大學Josey Regental科學教授。由于他的研究成就,他榮獲了許多獎勵,其中包括197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1991年的美國國家科學獎章,還有數(shù)學物理學的Heinemann獎金以及普林斯頓大學的Madison獎章,他被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美國哲學學會會員,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他的科學著作有《引力和宇宙學》和三卷本的《量子場論》。他為一般讀者寫的書有《最初三分鐘》(現(xiàn)已被譯為23種文字)、《基本粒子和物理學定律》(與費曼合著)、《亞原子粒子的發(fā)現(xiàn)》(同樣收錄在《第一推動叢書》中),還有文集《仰望蒼穹:科學和它的文化對手》,溫伯格教授還經(jīng)常為《紐約書評》和其他知名期刊撰寫文章。 弗蘭克·維爾切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赫爾曼·費施巴赫講座教授。2004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書《渴望和諧》曾榮登當年度《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維爾切克一直是“全美最佳科普作品”和The Norton Anthology of Lighth Verse排行榜的入圍人選。他與妻子Betsy Devine一起住在坎布里奇。 羅伯特·B.勞克林,斯坦福大學Robert M.and Anne Bass物理學講席教授。1998年,他因在分數(shù)量子霍爾效應方面的工作而分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弗朗西斯·克里克,英國物理學家和生物化學家,他與詹姆斯·沃森合作發(fā)現(xiàn)了DNA的分子結構,獲得了1962年諾貝爾生理或醫(yī)學獎。他也是《狂熱的追求》(自傳)、《生命本質》和《分子和人》等著作的作者。 杰拉爾德·M.埃德爾曼,1929年生,美國著名生物學家,197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獲得者。美國神經(jīng)科學研究所(Neurosciences Institute)主任,神經(jīng)科學研究基金會(Neurosciences Research Foundation)主席,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神經(jīng)生物學部主任。 S.錢德拉塞卡,美籍印度天體物理學家,因其“對恒星結構和演化過程的研究”而獲得198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