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讀書報》2022年、2023年征訂正在進行,恭請讀者朋友到當?shù)剜]局訂閱,或長按二維碼在線訂閱。 這里是由中華讀書報編輯部評選的年度十佳圖書(按書名音序排列)。選書的范圍: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在內(nèi)地首次公開出版發(fā)行的圖書。評選著重考量如下因素:人文性,思想性,獨創(chuàng)性,品質(zhì),趣味。學界和讀者口碑亦曾參考。點評文字均出自中華讀書報編輯部。 1.《創(chuàng)造現(xiàn)代世界:英國啟蒙運動鉤沉》,[英]羅伊·波特著,李源、張恒杰、李上譯,劉北成校,商務印書館2022年2月第一版,228.00元 長久以來,啟蒙運動一詞一直與法國、德國甚或蘇格蘭聯(lián)系在一起,然而,自詡為“18世紀人”的英國著名歷史學家羅伊·波特的這部沃爾夫森歷史獎獲獎作品卻告訴我們:作為整體的英國啟蒙運動是存在的;不列顛,才是“現(xiàn)代性”的誕生地。通過考察17—19世紀初的英國人如何理解人性、理性、自然、心靈、性別、幸福、財富、進步等問題,本書對英國啟蒙運動進行了一場全面的巡禮,展現(xiàn)了英國思想界如何引領社會進步,并最終創(chuàng)造出一個全新的世界。譬如,培根、牛頓等英國自然科學巨人使人們相信,自然最終可被徹底了解,而科學是戰(zhàn)勝黑暗的明燈;休謨、亞當·斯密為商業(yè)社會的發(fā)展作出辯解,破除了中世紀舊式道德的約束;約翰·洛克認為嬰兒是一張“白紙”,他成為什么樣的人將取決于他受到的教育,由此,長久以來的粗暴甚至殘忍的教育方式得到徹底扭轉(zhuǎn);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和巴鮑德則為女權(quán)辯護,發(fā)出了“心靈是否有性別之分”的吶喊;英國蓬勃發(fā)展的報業(yè)催生了“有教養(yǎng)的人文共同體”,知識分子群體得以產(chǎn)生;等等。本書旁征博引、觀點鮮明、文筆雋永,極具說服力和感染力,并予讀者以愉悅的閱讀感受。 2.《椿樹峁》,謝侯之著,中華書局2022年8月第一版,46.00元 椿樹峁,是位于陜西延安黃土高原上的一個小村落。上世紀60年代末,九位北京知青到此插隊,度過了一段難忘歲月。本書作者謝侯之就是其中之一。那時的他們正值青春,從大城市來到遙遠山村,無論與當?shù)厝说南嗵庍是物質(zhì)生活上的匱乏,乃至思想層面的苦悶,都需要面對、適應。那些艱苦農(nóng)事中的樂趣、與村民由遠及近的交流、寒冷饑餓時刻收獲的溫飽、給鄉(xiāng)村孩子上課的欣慰、特殊年代里當?shù)氐拿袼缀汀懊朗场,帶給作者深刻體驗與身心蛻變?紤]到作者為“理工男”,作品文學層面的杰出表現(xiàn)令人驚異,有著對細節(jié)的敏銳捕捉,對人物言行的細膩刻畫,以及個人情緒的克制流露,特別是陜北方言的運用,予人以深刻印象。在“后記”中,謝侯之寫道:“去寫這些插隊散文,不寫小說,不編造,只將記憶做出來文字,為回首真實去看那段過去!卑雮多世紀過去了,昔日的小村落不復存在,如今只有雜草叢生的荒廢村屋,而那些曾經(jīng)生活在此的村民,他們的群像,日常的柴米油鹽、喜怒哀樂,連同被歷史洪流裹挾“闖入”的知青們的迷惘、理想、希望,經(jīng)作者書寫下來,以一本書的方式為讀者所知,并將長久地留存下去。 3.《馬克洛爾的奇遇與厄運》,[哥倫比亞]阿爾瓦羅·穆蒂斯著,軒樂譯,中信出版集團2022年9月第一版,148.00元 在向往成功、聚焦強者的世俗意義上,這部作品其實有些“不合時宜”——將近七百頁篇幅里,浪跡世界的主人公一次次朝向他的目標開啟冒險之旅,又不斷地遭遇來自海洋或陸地、具體或虛無的阻礙,以失敗為起點,他又踏上了新征程。可是,這位由哥倫比亞詩人、小說家、評論家阿爾瓦羅·穆蒂斯以“小說群”(七篇小說)的方式創(chuàng)造出的“瞭望員馬克洛爾”又是如此有魅力,他不甘于平淡、寧愿漂泊的勇氣,隨遇而安的適應能力,遭逢的幸運與兇險,體會的溫暖和離散,耳聞目睹的世間萬象,等等,都是那么迷人。這部作品收獲了2001年塞萬提斯獎(西班牙語世界文學最高獎),也征服了他那個寫出了《百年孤獨》、眼界極高、言語“刻薄”的老友馬爾克斯。 穆蒂斯本人的成長經(jīng)歷、人生閱歷可謂精彩——出身于外交官家庭的他在歐洲、美洲大陸度過童年,進入社會后做過記者、企業(yè)公關、配音演員等多種職業(yè),寫詩寫小說寫評論,當然,他最重要的作品就是這一部。而主人公馬克洛爾,這位常年縱橫在山林、河流、大海、港口上的“英雄”,有著比穆蒂斯還豐富和傳奇的一生。他聽從內(nèi)心召喚,對命運的挑戰(zhàn)欣然處之的情緒、態(tài)度、哲學,某種意義上也有穆蒂斯的影子,讓世上的平凡人產(chǎn)生共鳴!榜R克洛爾并不是一個人,這顯而易見。我們都是馬克洛爾!瘪R爾克斯在穆蒂斯七十歲生日上的這句話就是這種共鳴的凝聚。 4.《漫長的余生:一個北魏宮女和她的時代》,羅新著,北京日報出版社2022年7月第一版,65.00元 羅新作品以宮女王鐘兒(出家后名慈慶)的墓志串起了一段北魏的政治史。王鐘兒于獻文帝皇興二年(468年)入宮,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以八十六歲高齡去世。她曾先后以宮女和比丘尼的身份成為撫育兩代皇帝的關鍵人物,目睹和親歷了北魏宮廷中一波接一波的權(quán)謀斗爭。書中特別著力描述的是文明馮太后、孝文帝大小馮皇后、宣武帝高皇后、宣武帝靈皇后(胡太后)等一系列女性,在皇位繼承制度中“子貴母死”原則的陰影下廝殺,殘暴暗黑,驚心動魄。通過講述這段故事,作者對北魏歷史上獻文帝遷都、太子元恂廢死、宣武帝時期的恩倖政治等重要事件和現(xiàn)象作了新的探究;作者還廣泛征引出土墓志,向我們展現(xiàn)了北魏奚官制度以及宮女的生活面貌;王鐘兒出家的經(jīng)歷也成為作者觀察北朝佛教的切入點,他說:“新宗教至少在一個時期內(nèi)會提供對抗已有建制的思想資源和組織力量,女性對此是敏感的,也是積極采取行動的。”王鐘兒正史無載,她的墓志又太過簡略,這是作者寫作時的遺憾,也是我們作為讀者的遺憾,但無論如何,以一個小人物和女性的視角來窺探北朝政治,本書有令我們耳目一新之感。 5.《樸:童慶炳口述自傳》,童慶炳口述,羅容海整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1月第一版,69.00元 本書為著名文藝理論家童慶炳先生(1936—2015)的口述自傳。童先生從貧苦的童年講起,回顧自己求學、從教、治學的人生經(jīng)歷,追憶赴越南(1963—1965)和阿爾巴尼亞(1967—1970)講學的經(jīng)歷和見聞,總結(jié)學問上的成長和成就,回望親歷的時代風云,坦露曾經(jīng)的困惑、疑沮、快樂與不快樂,還深情回憶了自己的家人(祖母、母親、妻子等)和師友(李長之、黃藥眠、啟功、郭預衡、劉盼遂、鐘敬文、汪曾祺、季羨林、王蒙等)……既呈現(xiàn)了個體的生命史、心靈史,也客觀展現(xiàn)了大時代的風雨霜雪,諸多細節(jié)和感悟,耐人品味,并具有存史的意義!拔业囊簧性S多機會和理由不再往前走,徘徊在人生的沙漠中,餓死,渴死,累死……但我沒有死……滿懷希望,不懈努力,永遠向前,前面就是人生的綠樹紅花。”從一個幾度差點輟學的農(nóng)家少年成長為成就斐然的名學者,傳主的奮斗精神躍然紙上;在造就人、有時也摧毀人的時代大潮中“全身而退”,傳主的多次“歷險”令人感慨。童先生生前未能對文本進行修改、審定,對他自己和讀者無疑都是一種遺憾;但整理者已盡了最大努力來完成一個“銜華佩實、文質(zhì)相兼”的作品,基本完整呈現(xiàn)了童先生內(nèi)容豐富的一生,亦可謂不負所托。 6.《秦嶺記》,賈平凹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5月第一版,58.00元 《秦嶺記》主體內(nèi)容為近六十個故事,以近乎古人筆記的筆法,寫秦嶺的天文地理、村落峪垴、鳥獸蟲魚、花草樹木、人生底細。對應著秦嶺的混沌磅礴浩瀚無邊,賈平凹破除文體疆界,自覺承續(xù)中國古典文本傳統(tǒng),又在意趣筆法上自成一格。他以秦嶺間一棵樹的姿態(tài)謙卑地、也自如地記錄萬物消息,以秦嶺間一塊石的堅定,執(zhí)著地、無聲地化入山坡,傾聽河流里流淌著的生命低語,以及溝坎褶皺里生動著的物事、人事和史事。從倒流河沿岸的夜鎮(zhèn)寫到啟山上的倉頡書院,有人文歷史、民間傳說、人間百態(tài)、鬼神志怪等等,每一株草木,每一場人生,每一個傳奇,都是秦嶺不可或缺的部分。作家在寫作中表達和抒發(fā)著自己對于生命世間的體悟見識,勾勒、烘托出秦嶺的起伏深邃、馥郁芬芳和龐然博大,構(gòu)成一個雄渾開闊的秦嶺世界。借用繪畫的專業(yè)術(shù)語,《秦嶺記》屬于“散點透視”,但是每一個人的出場都自帶光芒;文章的脈絡或顯或隱,時斷時續(xù),看似散亂,實則有序。這是作家的厚積薄發(fā),是寫作中的自由馳騁和自在從容。 7.《桑塔格傳:人生與作品》,[美]本杰明·莫澤著,姚君偉譯,譯林出版社2022年10月第一版,158.00元 《桑塔格傳:人生與作品》是關于這位美國作家和思想家的第一部授權(quán)傳記,也是第一本在不公開的私人檔案基礎上寫成的桑傳。年輕的作者本杰明·莫澤受命,歷時七年,用厚逾800頁的篇幅,詳細記錄了病弱的猶太內(nèi)向少女蘇·羅森布拉特如何以世所罕見的自我實現(xiàn)能力,成長為享譽世界的知識分子、一代文化偶像和“美國最后一位文學巨星”蘇珊·桑塔格的非凡歷程,不僅寫出她公開示人的一面:小說家、散文家、劇作家、電影及舞臺導演、激進思想家和政治行動分子,也為她私下的生活造像:受挫的童年、短暫的婚姻、無數(shù)的情人、單身母親。這同一個人生的兩幅畫像有著同樣的復雜,同樣充滿糾結(jié),同樣沖突不斷。莫澤認定桑塔格最大的問題,在于她多次自陳的“頭腦與肉體分離”。這使她終其一生都難以脫離身為多種矛盾綜合體的苦惱。她忽視肉體的存在,逃避痛苦的現(xiàn)實,將追求轉(zhuǎn)向精神層面,不畏難,不認輸,眼界高遠。更為重要的是,靈肉分離讓她一輩子都無法坦然面對自己的愛情生活。桑塔格閱人無數(shù),莫澤只揀選必要的關系加以描述和分析。但他并未辜負傳記家的職責。他充滿同情心的文字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本書也是姚君偉教授獨立譯出的第十本桑塔格作品或傳記。他們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8.《鐵袈裟:藝術(shù)史中的毀滅與重生》,鄭巖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2年1月第一版,98.00元 藝術(shù)史學者鄭巖在多年考古與藝術(shù)史研究過程中,始終秉持著由局部到整體、從碎片到全貌的問題意識,每每在一處殘址、一件古物乃至一些零散處找到切入點,進而依據(jù)歷史、考古、藝術(shù)等領域的知識,結(jié)合文獻搜集、實地查考,逐步深入。本書從山東泰山附近靈巖寺旁的“鐵袈裟”寫起。在古木、斷崖旁歷經(jīng)風吹日曬與人們觀看、解讀的鑄鐵巨塑,到底蘊含著怎樣的藝術(shù)、宗教、文化深意?其完整形態(tài)應該什么樣?這真是鐵“袈裟”嗎?這樣的開頭不免令人聯(lián)想到鄭巖多年前那部口碑上佳的《庵上坊》(合著),從一座佇立曠野中的古代牌坊牽引出一系列建筑、歷史、社會、民俗話題,凸顯其在被接受過程中意義的變化,但《鐵袈裟》在此基礎上還探討了“對藝術(shù)品的毀滅、想象、聚合、再造”(鄭巖語)。書中“正編”圍繞“鐵袈裟”展開,從“鐵袈裟”、金剛力士造像、唐代滅佛運動擴展至更多領域,“外編”則將審視的目光蔓延到阿房宮圖、六舟的錦灰堆直到當代藝術(shù)家徐冰的作品。這樣的眼界和努力,意在“試圖重新關注碎片特定的形態(tài)”,因為“它瓦解了藝術(shù)品的完整性和視覺邊界,可以引導出一些不為我們所注意的新問題”,鄭巖寫道。 9.《中國金銀器》(五卷),揚之水著,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2022年8月第一版,890.00元 中國傳統(tǒng)觀念認同“金石”(鐘鼎碑碣)在傳承文化信息、傳播精神內(nèi)涵上的重要性,而“金銀”因為易于交換、變賣、銷熔,其物質(zhì)屬性與世俗意義更為突出,或許因此,學界對中國古代金銀器的研究一直很有限,而學者揚之水積二十年心力完成的這部《中國金銀器》,堪稱兼具總結(jié)與開創(chuàng)意義的中國古代金銀器通史。為了寫作這部書,揚之水多年來多方搜集相關文獻、實地考察考古遺跡、參觀大量博物館,在此基礎上對所積累的圖文資料進行系統(tǒng)整理爬梳,最終完成的這部巨著,某種意義上是作者在古代名物研究領域積淀與思考的體現(xiàn);驶饰寰,近兩千頁的體量中,這部書收入從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兩宋金元,到明代、清代有代表性的金銀器(包括金銀器皿及金銀首飾),詳細介紹了相關金銀器的名稱、年代、地域、用途、工藝(造型紋飾)、制作等方面的信息,對金銀器所處歷史文化背景、相關詩文也有所涉及。除了文字內(nèi)容外,《中國金銀器》還附有4000余幅插圖,這些圖片精美、準確,與文本內(nèi)容形成很好呼應。 10.《中國印刷史新論》,艾俊川著,中華書局2022年1月第一版,66.00元 近代以來,中國印刷史研究備受重視,成果蔚為大觀。但在此一領域,若干所謂“定論”常遭質(zhì)疑,聚訟紛紜的問題所在多有。近年來艾俊川先生的印刷史研究廣受好評,被贊為“能夠深思熟辨,提出富有創(chuàng)見的觀點”。在方法上,艾俊川先生力矯既往研究過分依賴文獻記載導致誤讀誤釋之弊,強調(diào)對實物材料的關注,尤其重視對留存于世的古代印刷品的考察,通過版面上的各種墨痕印跡來推斷其采用的印刷工具、材質(zhì)和工藝,從而盡力接近歷史真實。本書收文三十余篇,分為“印刷源流篇”“活字印刷篇”“版印文化篇”三個部分,尤以對雕版印刷的起源、活字印刷的工藝兩大問題的研究特別引人注目,如指出支撐雕版印刷起源于初唐說的兩大證據(jù)——法藏用“世間印法”喻說佛法、武則天賜王慶之“印紙”——均不足為據(jù);再如揭示“銅版”并非等同于“銅材制成的印版”,而常常義同“監(jiān)本”,僅是一個標榜“定本”的修飾性詞語,都是令人信服的重要論述。此外,歷史上傳統(tǒng)活字印刷為何未能取代雕版?當西方石印和鉛印技術(shù)于19世紀中葉傳入,中國傳統(tǒng)印刷術(shù)為何毫無招架之力?在諸多問題上,本書都有精彩論述,值得重視。 本文為中華讀書報原創(chuàng)作品,如需轉(zhuǎn)載請留言。歡迎轉(zhuǎn)發(fā)到您的朋友圈。 歡迎訂閱《中華讀書報》 書業(yè)的風向標 學者作家的交流平臺 教師學生的課外園地 編輯的案頭參考 書店圖書館的采購向?qū)? 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中華讀書報》由光明日報社和中國出版協(xié)會主辦,彩色對開大報,每周三出版。每期20版,15萬字,單價4.5元;全年50期,總價225元。新出好書、學術(shù)前沿、文壇風云盡在其中!您可以隨時通過當?shù)剜]局訂閱,也可以長按下方二維碼,進入訂閱頁面: 郵發(fā)代號:1-201 國內(nèi)統(tǒng)一刊號:CN11-0160 咨詢電話??:010-67078085,67078076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qū)珠市口東大街5號 郵編:100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