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名《玉歷寶鈔》,舊時在昆明人中流傳頗廣,不僅在寺觀里有售,就是在街頭巷尾的普通紙燭店里常常也能見到其身影。老一輩的昆明人信教者眾,信的教又顯密鞣雜,釋道貫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分彼此,《玉歷寶鈔》這類非佛非道又似佛似道,勸人行善積德的書正好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最神奇的是,此書據(jù)說是從陰間流傳出來的,個中因緣大概如下:遼朝太平年間有一位叫做淡癡的修士,仿佛但丁《神曲》的開頭那樣,他于庚午年的重陽戊辰日忽然心血來潮,獨自出門閑逛,一路爬山涉水,恍恍惚惚行至一處,抬頭望見前面矗立著一座石碑,碑上用冥文(即篆字)刻著五十六字:“大道無為,清凈一真。六道眾生,皆因妄成。緣妄造業(yè),善惡攸分。因果不爽,毫厘分明。心念才動,業(yè)相已形。人雖不見,神鬼早明。勿謂暗室,果報難遁!毙南抡泽@疑不定,忽一青衣人來,將其帶至一座神秘王城中,其時王城的宮殿內(nèi)正在舉行一場盛宴,宮殿的主人原竟是冥王酆都大帝,這日正是他的圣誕,幽冥諸神正在向其恭行朝賀。卻說酆都大帝發(fā)現(xiàn)淡癡竟能以肉身入冥,已知其德行異于常人,乃天命來取《玉歷寶鈔》之人,原來玉帝見下界蒼生渾渾噩噩,不遵循天命行事,犯下無邊罪愆而不自覺,致使身墮地獄受無間之苦,深憫之,有意將天命律令及地獄形狀記錄成冊,找合適之人帶到凡間教化人類。酆都大帝見淡癡既來,遂將玉皇所頒律典交付之,囑其攜至陽間廣為流布,這部奇書就這樣從陰間被帶到了陽世。 《玉歷寶鈔》的來歷無疑是個非常富于想象力的故事,它的一些內(nèi)容取材于佛道儒家,但宣揚的很多東西卻并不見容于正統(tǒng)的佛道儒(如命運注定即無法改變),而且書中還有些污蔑僧儒的地方,以至歷來飽受非異,此書雖是異類奇葩,不過倒是頗為符合昆明人諸教包容的信仰習慣。舊時昆明有些“齋奶”(信教的老媽媽)擅講《玉歷寶鈔》,從中衍生出許多風俗,如專在婦女中流行的“填庫銀”,此風俗唯昆明有,它處鮮見。所謂“填庫銀”簡言之就是往陰司里存錢,其目的大至可以分為兩類,其一是償還自己的宿債,“齋奶”們會講,不同時辰出生的人在冥冥之中都會有欠債,需要今世來償還,償還的形式是到五岳廟的庫官座前燒紙錁,還債者根據(jù)宿債的多少可以分幾月甚或幾年時間將紙錁燒完; 其二則相當于為自己在陰司積蓄些財產(chǎn),死后好享用,這也是通過燒紙錁來完成的。 《玉歷寶鈔》還衍生出來一些其它的書,如各種《寶鈔》的摘抄本、注解本、感應篇等等,有次我就在昆明的一家舊書店里翻撿出一冊《玉歷鈔傳》,顧名思義,這是本解釋和發(fā)揮《玉歷寶鈔》的書,大約是晚清時候的印本,內(nèi)頁陳舊,封面缺失,經(jīng)人修補后重新裝訂過,書里有很多木刻插圖,古樸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