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南懷瑾:一生需閱讀的佛家經卷


作者:著名作家     整理日期:2022-11-12 00:14:16

  我們今天開講,所要引用的經典如下:
 。ㄒ唬┙洸看蟀闳艚
  《大般若經》,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般若經》,佛教經典,為宣說“諸法皆空”之義的大乘佛教般若類經典的匯編。該經為唐朝玄奘法師譯,共600卷。
  “般若波羅蜜多”,意譯“智慧到彼岸”,此經主旨在闡明萬事萬物都出于“因緣和合”,故其“自性本空”,因而后世也稱“空經”。
  大般涅槃經
  《涅盤經》是佛教經典,又稱《大般涅盤經》、《大涅盤經》,中國禪宗思想的兩大重要源頭是般若思想和涅盤思想。
  《涅盤經》出現在般若、法華、華嚴等大品類經之后,也就是說,大乘“空”的思想出現在前,大乘“有”的思想出現在后,從真空到妙有是大乘佛教發(fā)展的兩個階段。闡釋妙有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經典,由于此“有”不是對立的現象之有,故稱“妙有”。
  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梵名,或稱《雜華經》。中國華嚴宗即依據本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等妙義為宗旨。
  金剛經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主要講述大乘佛教的空性與慈悲精神。
  由于該經旨在論述成道境界,即無上正等正覺,在佛教中亦為“不可說境界”,故盡管經文篇幅短小,其文字結構仍然晦澀復雜。
  經文中強調“真理”本身的不合邏輯,必須躬親體驗才能感悟,而無法透過文字和簡單邏輯推理而得。由于其精神與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理念相契合,《金剛經》在禪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后的禪宗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影響也隨之源遠流長。
  維摩詰經
  《維摩詰所說經》是佛教大乘經典,也稱《不可思議解脫經》,又稱《維摩詰經》《凈名經》。
  敘述毗耶離(吠舍離)城居士維摩詰,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通過他與文殊師利等人共論佛法,闡揚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其義旨為“彈偏斥小”“嘆大褒圓”,批判一般佛弟子等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責歪曲佛道的絕對境界。
  楞伽經
  《楞伽經》(全名:《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是大乘佛法中綜合了“虛妄唯識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經典,亦即說明唯心、如來藏及阿賴耶識之教義。屬于如來藏學派,與《解深密經》同為論述唯識思想的重要經典。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選擇了對中國佛教影響最大、最能體現中國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經,認為舉凡欲學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從“十三經”入手,之后再循序漸進,對整個中國佛教作進一步深入的了解與研究。
  勝鬘夫人經
  《勝鬘經(?rīmālā-simha-nāda-sūtra)》佛教經典,屬如來藏系。全稱《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一稱《獅子吼經》,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1卷)。
  勝鬘傳為古印度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之女,阿逾阇國王后,其母即佛陀堂弟摩訶男之養(yǎng)女末利夫人,此經為記述勝鬘夫人勸信佛法的說教。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是唐代菩提流志等翻譯的佛經。
  該經以大乘經典的“空”思想做基礎,敘述了阿含以來之佛陀教義,同時,也強調無我的思想與瑜伽的修行等。它是中觀學派及唯識學派所熟悉的經典。
  法華經
  《妙法蓮華經(Saddharmapundarika-sutra)》,簡稱《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為大乘佛教初期經典之一。
  《妙法蓮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說教,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
  “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
  “蓮華”比喻“妙”在什么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時,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內斂不露。
  楞嚴經
  《楞嚴經》,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楞嚴經》是佛教主要經典之一,以其深邃、豐富和了義的佛教教義,以及在教理和實證兩方面的精湛闡述,使它成為中唐以后中國佛教各宗各派、祖師大德共尊的經中之王。
  《楞嚴咒》里邊所講的,都是降服諸魔,制諸外道的,從一開始到終了,每一句都是諸佛的心地法門,每一句有每一句的用途,每一字有每一字的奧妙,都具足不可思議的力量,即使只念一字、一句、一會,或念全咒,都是驚天動地,所謂驚天地,泣鬼神,妖魔遠避,魑魅遁形。
  所以佛頂光明,這光明也就是表示咒的力量,是能破除一切黑暗,能成就人一切功德。
  圓覺經
  《圓覺經》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的簡稱,又作《大方廣圓覺經》《圓覺 修多羅了義經》《圓覺了義經》,是佛教大乘之經典,在經錄中被列于大乘修多羅藏,后世更收入華嚴部。
  其內容是佛為文殊、普賢等十二位菩薩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方法,全經分作序、正、流通三分,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臺)、禪各宗盛行講習的經典。
 。ǘ┞刹克姆致桑ㄐ〕耍
  《四分律》由四部分構成,初分為比丘戒,共21卷;第二分為比丘尼戒和受戒、說戒犍度,共15卷;第三分為安居自恣等法,共13卷;第四分為房舍等雜法,共11卷。
  本律的內容,包括序、正宗、流通三分。
  序分由勸信序和發(fā)起序組成。初五言頌(共46頌半)為勸信序,次長行“如來自知時”以上為發(fā)起序,敘舍利弗請佛結戒的因緣。
  正宗分包含二部戒及二十犍度。
  二部戒中,初比丘戒(卷1至21),即四波羅夷、十三僧伽婆尸沙、二不定、三十尼薩耆波逸提、九十波逸提、四波羅提提舍尼、百眾學、七滅諍法,共二百五十條戒。
  每一戒各各說明緣起(為何事結戒)、緣起人(因誰結戒)、立戒(佛陀結戒經過和所結戒條)、分別所立戒(條文的解釋)、判決是非(是犯非犯和所犯輕重的判斷)。
  《戒經》為止持部分,也就是“此不應作”的內容,是戒律以法律條文出現的部分,記錄了佛陀為僧團制定的每一條戒律。每條戒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制戒緣起,介紹佛陀在何地、因何事、何人而制定此戒;二是戒律文句;三是判決標準,說明是否犯戒及犯戒輕重的標準。
  菩薩戒(大乘)
  菩薩戒即大乘菩薩所受持之戒律,又稱為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
  菩薩戒之內容為三聚凈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亦即聚集了持律儀、修善法、度眾生等三大門之一切佛法,作為禁戒以持守之。說菩薩戒之大乘典籍甚多,可綜合為梵網與瑜伽二類律典!惰缶W經》卷下中記載,受持菩薩戒有五種利益。
  (三)論部現觀莊嚴論
  《現觀莊嚴論》,梵文 Abhisamayālamkāra nāma prajnāpāramitopade?a ?āstra,全名為《現觀莊嚴名曰智慧到彼岸教授論》, 是慈氏(彌勒)菩薩五論之一,又名《現證莊嚴論》。本論是闡釋所有《般若經》的密意,在闡釋時將《般若經》每會均分作八大段解釋,可以說是《般若經》的總科目。
  大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十卷(或二十卷),隋智顗說,灌頂記,是天臺宗詳述圓頓止觀法門的主要著述,為天臺三大部之一。即天臺宗開祖智顗大師,于594年(隋文帝開皇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起,在荊州玉泉寺,一夏九旬間朝暮二時講出,弟子章安灌頂筆錄成書。原來題名《圓頓止觀》,后來改稱《摩訶止觀》,前后有三本,現行本是第二本(通稱廣本)的再治本。
  宗鏡錄
  《宗鏡錄》是延壽大師的主要著作,它總結了宋以前中國佛學的得失,指出了此后中國佛教的發(fā)展道路,客觀上反映了中國佛教在五代宋初演變的基本軌跡。
  《宗鏡錄》的主旨,是要在肯定唐代宗密“禪教一致”說的基礎上,進一步予以發(fā)揚光大,并把這種融合思想的原則推及所有佛教宗派。
  《宗鏡錄》全書約共八十余萬字,分為三章,第一卷前半為標宗章,自第一卷后半至第九十三卷為問答章,第九十四卷至第一百卷為引證章。標宗章“立正宗明為歸趣”,問答章“申問答用去疑情”,引證章“引真詮成其圓信”。所謂正宗,即“舉一心為宗”,此一心宗,“照萬法如鏡”,又編聯(lián)古制的深義,撮略寶藏的圓詮,故稱曰錄。
  正續(xù)指月錄
  三十二卷。又稱《水月齋指月錄》,明·瞿汝稷集。萬歷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萬續(xù)藏》第一四三冊。
  又,清代聶先(樂讀居士)撰有《續(xù)指月錄》一書,全書二十卷,康熙十九年(1680)刊行。系繼《指月錄》之后所編集的禪門高僧列傳。也收在《萬續(xù)藏》第一四三冊。
  《指月錄》所載僅至六祖下十六世,本書承接其后,所收內容自南宋·隆興二年(1164)六祖下十七世起,迄清·康熙十八年(1679)三十八世為止。此外,在二十卷之前附《卷首》一篇,集錄《指月錄》所遺漏的十六世諸師傳略,以及 江湘、 余懷的序文,靈巖學人、如是居士的弁語、海印學人的緣起、孫孝則的書問、凡例、 倫敘考等文。在二十卷之后,又附有《尊宿集》,集錄法嗣不詳的六十一位禪師傳略。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梵文:Mahāprajnāpāramitā?āstra,英文:Great Treatise o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簡稱《智論》,由古印度佛教大德龍樹菩薩撰寫,是大乘佛教中觀派重要論著。
  《大智度論》主要講述中道實相,以二諦解釋實相之理,發(fā)揮般若思想,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作出系統(tǒng)解說及論證。
  密宗道次第論
  原名《勝遍至大金剛持道次第開顯一切密要論》,又稱《密宗道次第廣論》,亦稱《德勝主大 金剛道次第開顯一切密要論》。明永樂四年(1406)宗喀 巴著于西藏絳巴林寺。此論概括密宗的四部教法,而以 無上瑜伽為重點,對密宗四部的修行次第、儀軌、方法、 法器使用等方面……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Yogācāra-bhūmi-?āstra),又稱《瑜伽論 》、《十七地論》,為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及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亦是玄奘西行所取的重要經典。
  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漢傳佛教以此經為彌勒所造慈氏五經之一,藏傳佛教傳統(tǒng)上認定此論的作者為無著。
  本書由唐代高僧玄奘法師主持翻譯,中國四大名著《西游記》唐僧師徒四人克服艱難險阻,要取的真經就是——《瑜伽師地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所造,從依止善知識及思維暇滿人生之入道前行開始,至念死無常、思惡趣苦、思維業(yè)果等基本人天乘(下士道),再經小乘之四諦(中士道),依次第直達大乘菩提心與止觀(上士道)。
  此論涵蓋佛法三藏十二部,開顯自文殊、彌勒經龍樹、無著所傳之深觀、廣行二門修習要旨,并特標出出離心、菩提心及清凈正見三心要。學人研習此論,不僅可以樹立從初入道依止善知識起直至最終成佛有關整個菩提道的正知正見,為今后的實修打好基礎;亦可將平日零散所學所得之佛法心要綜合貫穿,并通達一切圣教無違殊勝之道理。
  假定一個人想學佛,想學佛法,把上面列舉的這幾部經律論,花上三五年的功夫,作比較深入的研讀,絕對足夠了。





上一本:豆瓣2020年度高分圖書 下一本:8本青梅竹馬的古言小說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南懷瑾:一生需閱讀的佛家經卷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