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年一個春江水暖的日子,《今晚報》王振良先生,囑將《周武壯公遣書》錄為電子檔。原書是光緒三十一年成秩的木板印本,每頁十行,豎排無圈點。錄入之時,須同時予以斷句標點。我于當年西歷四月十四日起,花十周時間完成了這部書的錄入工作,等于讓我逐字通讀了這部近三十萬字的清季文獻,再次品味了周盛傳其人。 《周武壯公遺書》是淮軍將領周盛傳生前身后的文獻匯編。周盛傳是天津小站(原名新農鎮(zhèn))的創(chuàng)立人,是李鴻章麾下的親軍營——淮軍傳字營的總統(tǒng)領,天津鎮(zhèn)總兵。曾受職廣西右江鎮(zhèn)總兵、湖南提督。因功勛卓著,屢次得到光緒皇帝的敕封和獎賞。直到其身后,光緒皇帝還為他寫了感情深摯的祭文和碑文。賜予他「武壯」謐號,并詔國史館立傳,因被后世稱為周武壯公。 周盛傳是太平軍起兵占領安慶后,為保護本籍莊圩,由辦團練進而加入淮軍的。太平軍和捻軍退出歷史舞臺后,周盛傳由山陜調守海防,隨新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駐軍青縣馬廠,主辦天津海防防務。其間經歷了創(chuàng)建新城炮臺、小站屯田建鎮(zhèn)和備戰(zhàn)中法戰(zhàn)爭三件大事。周盛傳為人至孝,因軍務持續(xù)緊張,十余年不能回家探視母親,乃至老母病故,只能苫塊追悔,悲痛引發(fā)舊創(chuàng)迸發(fā),竟遽爾去世。 周盛傳去世二十一年后,其子周家駒將其保存的先父遺澤,整理鑄版,刊印了十秩本《周武壯公遺書》。所謂遺書,都是周盛傳向李鴻章呈遞的工作稟帖。包括軍謀、御兵、筒器、練法、屯政、河務、行實等九卷。在這九卷稟帖之前,又增入周盛傳身后的李鴻章奏稿、皇帝祭文碑文、太后諭祭文、國史館傳稿、地方官祭文,還有孫家鼐、昊大激、王士鐸撰文的神道碑、墓志銘等,以及周家駒所作的周盛傳身世行述,并列入周盛傳生前自撰的編年體實錄《磨盾紀實》。九卷稟帖之后,又復收入生活俚言、書牘、家書等三卷外集,《格物瑣記》一卷別集,還有附錄詩詞、贈聯、挽聯。全書總共二十二類文稿。這其中,除九卷稟帖和《磨盾紀實》確屬周盛傳遺作外,其余幾乎占全編的一半的部分,多是社會人士及家人對周盛傳的評價。因此全編名為《周武壯公遺書》定名遺書,似略顯不確。如果不是他兒子編書。而由社會人士組稿的話,似應稱其為《周武壯文獻》更覺合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