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詩集校箋》十六卷,凡四冊,劉文源校箋,收錄文天祥所有詩詞,包括集杜詩。文天祥的著作原有詩文合集《文山先生全集》,但無單一的詩集或文集。《指南錄》、《指南后錄》、《文山詩史》、《文山別集》雖有單行本,但只收錄文天祥后期詩作,而無文天祥早期詩篇,算不上是文天祥全部詩歌的集結。本書則*次收錄了文天祥一生(包括早、中、晚期)的全部詩作,是迄今為止的*部文天祥詩歌全集。全書除集杜詩二百首和詞七首單獨列卷外,其余各詩不分體裁、題材、門類,均按寫作時間先后順序編排,以求理清脈絡,展示作者思想發(fā)展變化軌跡和詩歌創(chuàng)作歷程。 全書體例分為校記、箋注、集評三部分。校勘不但以《文山集》諸本為依據(jù),而且還參照前人的文集、別集、選集、合集和各種類書、筆記、詩話、詞話及地方志、族譜等出校。箋注是全書的重點,不但釋義、注音,有的還追溯詞源,兼顧其引申義。集評就是選擇、匯集前人對詩的看法、評價。實施的原則是:須校則校,須注則注,有評則評;無須校、評的,亦可略去,不強求每首詩三者俱全。本書以世界書局版《文天祥全集》為底本,是本源出于《四部叢刊》影印烏程許氏藏明刊本。參校本則有十四種之多,另參校宋謝翱《天地間集》、宋劉瑄《詩苑眾芳》、元劉塤《隱居通議》、明謝肇《北河紀余》、清孫承澤《天府廣記》以及《詩淵》、《永樂大典》、地方志、族譜等。 1.劉文源先生參考了十余種校本,從地方志中輯錄了數(shù)十首散佚的詩詞,是文天祥詩歌首次輯錄的單行本; 2.按詩歌創(chuàng)作的先后編排,每一首詩歌,都詳加校箋,并逐一排比創(chuàng)作年代,交代歷史背景; 3.另收入了文天祥二百首集杜詩。集杜詩中的小序,有豐富的史料價值,劉文源皆為箋注; 4.文天祥詩歌或用僻典,或雜俚語,劉文源逐一拈出典故,詞語解釋中的語例和書證異常豐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