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江南地區(qū)的人,對于水的親近是自然的,由衷的,那份情結從骨子里都能透的出來。 我的老家南臨黃浦江,離江岸只有百米遠,小時候每晚枕著濤聲、江上行駛的輪船的汽笛聲入睡。黃浦江承載了我童年、少年時代太多的記憶,她寬厚、溫柔和包容,這么多年來,無論我走到哪里,總割舍不了對她那份深深的依戀。 貫長江、人?诘狞S浦江作為上海的母親河,千百年來以她為題材的文章不勝枚舉。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念想。而上海另一條著名的河——蘇州河也是如此,在諸多文人墨客筆下,她滄桑又滿懷詩意和情趣,串聯(lián)著千年的城市記憶。也正因為有了這兩條江河,為上海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黃浦江,優(yōu)越的經濟地理條件,使得上海早在19世紀后期就已成為全國的航運中心,遠東地區(qū)的國際大港口,中國最主要的開埠和通商口岸。由此,上海崛起不可阻擋。 上海人,以黃浦江為傲。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河,一條血水相連、記憶無法湮滅的河。這條河就是故鄉(xiāng)的河。 當我受閔行區(qū)政協(xié)學習和文史委的委托,為《蒲匯塘》組稿時,讀到七寶本土文化人士陸益明、金九牛及馮紀康馮念康兄弟倆的文章時,越發(fā)確這樣的感觸。 他們,或者說七寶人心中的河,就是蒲匯塘。這條西起松江蟠龍港,途經松江、閔行、徐匯等區(qū)境,過泗涇、九亭、七寶、虹橋、田林、漕河涇等街鎮(zhèn),最后與龍華港相接,匯人滔滔黃浦江的河,一直也是當?shù)厝诵哪恐械摹澳赣H河”,東流不盡的蒲溪水,蘊藏著千年人文歷史,盛滿了鄉(xiāng)愁記憶,彰顯著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魅力,還有紅色文化的印痕。 按照原先的編撰設想,是想把著眼點放在七寶段蒲匯塘的。七寶作為千年古鎮(zhèn),名頭不是虛的,這里歷史久遠,商貿繁華,人文氣息濃厚,是值得書寫的。事實上,七寶有幸有蒲匯塘,是蒲匯塘之水讓這個古鎮(zhèn)千百年來生機昌旺,充滿活力,成為江南名鎮(zhèn),甚至名揚海內外。所以蒲匯塘于七寶、于閔行而言,是一張名片,可茲驕傲和宣揚的名片。 但蒲匯塘不僅僅是七寶的,還是松江、泗涇、九亭、閔行、虹橋、徐匯、田林、漕河涇的。對這些地方的人來說,蒲匯塘也是他們的生命之河。 閔行區(qū)政協(xié)主席祝學軍在聽取編輯團隊的選題策劃后,明確指出,蒲匯塘有著深厚的江南文化印跡,曾經在上海水利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值得深入挖掘;在蒲匯塘沿岸,誕生了不少文化名人和地方鄉(xiāng)賢,他們的事跡值得后人紀念;更重要的是蒲匯塘開始是作為一條鄉(xiāng)野河流,后因為疏浚在今徐家匯地區(qū),形成了著名的土山灣,一度為上海的重要地標,掀開了中國近代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頁,為封閉的中國開辟了通往世界的渠道。一條河的歷史是不能斷裂的,要寫就要完整地寫。更何況,田林、漕河涇地區(qū)還曾經屬于上海縣地界,唇齒相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根據這個要求,我們調整了編寫思路,把蒲匯塘所流經過的區(qū)域全部列入,于是有了這本《蒲匯塘》。相信,這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本較為全面、完整描述蒲匯塘的文史書籍。 本書得以順利完稿,有賴于閔行區(qū)七寶鎮(zhèn)、虹橋鎮(zhèn),松江區(qū)泗涇鎮(zhèn)、九亭鎮(zhèn),徐匯區(qū)田林街道、漕河涇街道等街鎮(zhèn)相關部門的大力襄助,熱心提供了他們所掌握的文史資料和照片。在我們發(fā)出稿約后,上海灘一些了解蒲匯塘的著名作家、文史專家也撰寫了相關文章,為本書增色不少,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同時感謝七寶鎮(zhèn)一眾文化工作者,除了上述提到的幾位外,還有梅國華、張?zhí)燧啞⒎搅甲、朱巨林等諸位,還要感謝閔行區(qū)文聯(lián)的張志華先生,熱心幫助我們組織當?shù)匚幕耸垦杏憽?br/> 曾經供職于上海農學院,寫過諸多有關七寶和蒲匯塘文章的陸益明先生更是多次與我交流,并校閱文稿,指出了不少謬誤之處。 這本《蒲匯塘》能不能讓讀者諸君滿意,我尚且不知,但內心而言,的確是誠懇地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指正,以便今后有機會再作校正和完善。 吳玉林 2018年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