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洛西的大石像》是亨利·米勒的一本游記。書中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他在希臘的各種經(jīng)歷,描寫了希臘的自然景觀、風(fēng)土人情,字里行間體現(xiàn)著他對一個偉大民族深厚的敬仰之情。
作者簡介: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189l-1980)生于紐約布魯克林,年輕時從事過許多不同的工作,在第二位夫人(一生共五位)瓊的鼓勵下開始寫作。1930年遷居巴黎,此后的十年里,他同一些窮困潦倒的僑民和放蕩不羈的巴黎人混在一起,獲得了豐富的寫作素材。1934年在巴黎出版了《北回歸線》,五年后又出版了《南回歸線》。這兩本書的寫作風(fēng)格形成了一種對傳統(tǒng)觀念的勇猛挑戰(zhàn)與反叛,給歐洲文學(xué)先鋒派帶來了巨大的震動。 1940年米勒回到美國,住在加州的大瑟爾。在那里他創(chuàng)作廠“殉色三部曲”——《性愛之旅》、《情欲之網(wǎng)》和《春夢之結(jié)》,但由于被當做寫“下流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不能在美國出版。1961年經(jīng)過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訴訟,《北回歸線》終于在美國出版,米勒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他被60年代反主流文化譽為自由和性解放的先知。 亨利·米勒的境遇讓人聯(lián)想起納博科夫的《洛麗塔》和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但艾略特認為《北回歸線》的深刻洞察力遠遠勝過勞倫斯,艾茲拉·龐德顯然更加推崇米勒,他把米勒與意識流小說大師喬伊斯和伍爾芙相提并論。
目錄 總譯序 譯者序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附錄 總譯序 譯者序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附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