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希特勒的“原子彈”


作者:賴納?卡爾施,海科?彼得曼     整理日期:2017-02-23 08:59:03


  根據(jù)近幾年所發(fā)現(xiàn)的檔案文獻資料證明,在二戰(zhàn)時納粹德國與同盟國之間激烈的原子較量中,德國人并非戰(zhàn)后人們所認為的那般“一事無成”,而是差一點就在制造第一顆可用于實戰(zhàn)部署的原子彈競賽中拔取頭籌,納粹領導人甚至在投降前三周曾討論過與同盟國展開小規(guī)模核戰(zhàn)爭的方案……所以,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希特勒的原子彈》一書中所列舉的事實和結論成立,那么納粹德國科技史、甚至20世紀世界核技術發(fā)展史就得推翻重寫,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史也得加入新的內(nèi)容。
  作者從德國、俄羅斯、英國、法國等眾多相關國家的檔案館獲得了第一手的權威資料,有些資料是第一次公布于世)。

作者簡介:
  賴納?卡爾施,德國歷史學家、博士。1957年出生。1977~1982年在柏林洪堡大學經(jīng)濟學院學習,主修德意志區(qū)域經(jīng)濟史。1986年獲博士學位。先后在柏林洪堡大學、柏林歷史委員會、柏林自由大學和柏林人口統(tǒng)計學私人研究所工作。主要著作(1993~2006年):《獨家支付:民主德國的戰(zhàn)爭賠償,1945~1953》、《昔日輝煌:瀝青鈾礦開發(fā)史研究》(合編)、《鈾的秘密》(合著)、《蘇聯(lián)的工礦設備拆除政策,1944~1948》(合編)、《油要素:德意志的石油經(jīng)濟,1859~1974》(合著)、《希特勒的炸彈:納粹德國核武器試驗秘史》和《工業(yè)化時期的薩克森經(jīng)濟史》(合著)等。2007年,與??彼得曼合著《希特勒炸彈的正反面》出版。
  ??彼得曼,德國電視新聞記者,編劇、導演、制片人。1954年出生。1976~1979年,先后在柏林洪堡大學、柏林自由大學學習,主修戲劇研究、新聞學和德語課程。1980年開始從事歷史紀實、科學文化類影視記錄片編導、制作和劇本寫作。先后發(fā)表劇本《信賴》、《狩獵不止》、《法恩卡家族》、《神鷹棲息地》;主要影視作品:《馬鈴薯的故事》、《彈子戲的世界拉斯維加斯》、《玻利維亞的的喀喀湖潛水探險考察》、《蒂瓦納庫:一段安第斯文化的歷史往事》、《玻利維亞的奧魯羅狂歡節(jié)》、《浩淼求生:1945年世界最大海難回顧》、《廷庫:印第安宗教儀式》、《征服宇宙:俄羅斯航天工業(yè)史話》、《走向恒星》、《南美探險:通往拉巴斯的死亡之路》、《廣袤之域:西伯利亞史略》、《“琥珀屋”的傳說》、《世界遺產(chǎn):塔林》和《芬蘭的馴鹿競技》等。2001~2005年與賴納?卡爾施合作研究并撰寫《希特勒的炸彈:納粹德國核武器試驗秘史》;1997~2006年擔任法國120集系列紀錄片《泰拉斯》譯制導演。2007年,與賴納?卡爾施合著《希特勒炸彈的正反面》出版。

目錄:
  導語:洞穿歷史帷幕的跌宕往事——《希特勒的“原子彈”》背景鏈接(聞立欣/文) 1
  一、德國“傳說”與《希特勒的“原子彈”》 3
  二、從鈾核裂變到世界“裂變”(1939年) 8
  物理學進入現(xiàn)代世界歷史 8
  “撬門者”:奧托?哈恩 8
  “鈾項目”登場 10
  三、“憧憬與惶惑并存”的時光(1940~1941年) 12
  豪華陣容中的“主流”與“非主流” 12
  理論進展和“捷徑” 14
  歷史迷霧:“哥本哈根之旅” 15
  四、轉(zhuǎn)折之秋:希望與失望(1942年) 17
  “二月討論會”插曲和軍械局報告 18
  “六月會議”和“菠蘿比喻” 19
  柏林、萊比錫和大洋彼岸 21
  五、聚光燈轉(zhuǎn)向“邊緣者”(1943~1944年) 23
  海森伯格印記與重水之戰(zhàn) 23
  “炸彈派”:刀尖上的舞者 25
  “黑色兄弟會”顯形 27
  六、最后一年:鮮為人知的“原子彈”測試 28
  波羅的海的晚秋 29
  奧爾德魯夫的早春 30
  希特勒的“原子彈”為何物? 31
  七、“沉舟側畔千帆過”:并非最后的話 33
  前言 001
  第一章 德國的“鈾項目” 013
  一、 “鈾俱樂部” 015
  核裂變的發(fā)現(xiàn)及其后果 015
  軍方出掌管理權 020
  分散凌亂的“舉國研究” 025
  海森伯格關于反應堆和炸彈的理論 029
  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精英梯隊中的“戎裝科學家” 030
  二、其他研究群體 032
  戈托夫陸軍研究小組 032
  海軍爆炸物理學家 034
  帝國郵政部長的奢望 038
  為了工業(yè)的新市場? 042
  有多少個研究小組? 043
  三、萬事開頭難 044
  鈾礦和重水 044
  關于回旋加速器建造的難題 047
  第一次反應堆試驗 051
  如何同樣獲得炸彈原料? 052
  另一方:美國人和蘇聯(lián)人的反應 053
  第二章 核反應堆試驗 059
  一、“一條直接獲取炸彈之途” 061
  “捷徑”:從增殖反應堆到钚炸彈 061
  重水,還是石墨? 064
  豪特曼斯:1941年8月的報告 066
  馮?魏茨澤克:未曾披露的反應堆和炸彈專利 068
  哥本哈根神秘會晤 073
  二、爭權奪利和原料匱乏 077
  重水、離心機和回旋加速器 077
  陸軍軍械局淡出前臺 078
  郵政部長“鎩羽而歸” 086
  帝國研究委員會接管“鈾項目” 090
  迪布納有更好的主意 092
  三、鈾反應堆 094
  啟動重水的生產(chǎn) 094
  迪布納與海森伯格:反應堆設計方案之爭 096
  格拉赫:“鈾俱樂部”的“掌門人” 099
  第三次襲擊諾什克水電廠 101
  應急計劃 103
  鈾砌塊代替鈾板 105
  四、迄未人曉的反應堆試驗 108
  在施塔特伊爾姆的實驗室測試 108
  哈特克與迪布納合作 112
  低濃縮鈾 114
  帝國郵政部的同位素分離實驗設備? 119
  迪布納的多級反應堆運行 124
  反應堆意外事故 126
  海格爾洛赫的天鵝絕唱 130
  第三章 核武器計劃第二選項 133
  一、核空心裝藥? 135
  核聚變早期研究 135
  空心裝藥研究 141
  核空心裝藥的最初試驗 145
  感應爆炸難題 148
  格拉赫的雙重表演 151
  秘密會議 154
  二、第四種“神奇武器”之路 157
  “神奇武器”宣傳運動 157
  希特勒、黨衛(wèi)隊與核物理學家 160
  格拉赫神秘的穿梭旅行 168
  秋季收獲? 171
  1944年10月:北方首次測試 173
  三、黨衛(wèi)隊和高技術 183
  遠程火箭計劃 183
  復仇計劃和終極方案 188
  黨衛(wèi)隊節(jié)制原子研究 192
  通過輻照生產(chǎn)核裂變材料 197
  阿登反攻之前的智能游戲 202
  舒曼和特林克斯被叫停 206
  第四章 1945年3月:圖林根“炸彈”測試 209
  一、測 試 211
  最后的準備 211
  奧爾德魯夫測試 218
  斯大林聽到了風聲 225
  “明顯的核反應放能” 233
  它屬于何種類型“炸彈”? 237
  二、結 局 252
  希特勒徒勞的期盼 252
  格拉赫向鮑曼報到 256
  3月28日的會面 258
  美國人推進和德國人逃亡 262
  終歸與柏林同命運 267
  科學家被俘了 270
  第五章 回 聲 273
  從法姆堂到“哥廷根宣言” 275
  勝利者的秘密使命 275
  法姆堂和廣島 285
  戰(zhàn)后歷程 293
  “害群之馬” 302
  緘默的理由 305
  關于“哥廷根宣言”的爭論 308
  西方和東方的原子火箭概念 311
  結束語 313
  致謝(德文版) 316
  注釋 319
  譯后記 359





上一本: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重大戰(zhàn)役 下一本:我所知道的戰(zhàn)爭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希特勒的“原子彈”的作者是賴納?卡爾施,??彼得曼,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