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智慧是人類生活方式選擇的結果,其目的在于實現人類生活幸福。在西方哲學史上,亞里士多德首先提出“實踐智慧”這一范疇,并把其界定在倫理和政治領域之中,馬基雅維利從現實主義出發(fā)提出了政治無道德,縮小了亞里士多德實踐智慧研究范圍;康德則重新恢復了實踐智慧的道德意蘊,賦予實踐智慧崇高的位置;黑格爾哲學以思辨邏輯方式呈現實踐智慧的意蘊。馬克思不僅在政治、倫理領域中闡釋實踐智慧,而且首肯了“生產實踐智慧”的現實價值,闡釋了“實踐智慧”的形而下向度與形而上向度及其現實的現方式,彰顯了馬克思實踐智慧的現實性與批判性統(tǒng)一。 本書是作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倫理向度研究”*終研究成果,作者在界定“實踐智慧”和主旨,以及馬克思“實踐智慧”當代意義的基礎上,通過西方哲學史上主要代表人物如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對“實踐智慧”理解的考察和梳理,著重闡發(fā)了馬克思“實踐智慧”的基本內涵、分類與特征,以及馬克思主義者對“實踐智慧”的現代反思,并闡明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現當代踐行!
實踐智慧是人類生活方式選擇的結果,其目的在于實現人類生活幸福。在西方哲學目前,自亞里士多德首先提出“實踐智慧”這一范疇后,馬克思不僅在政治、倫理領域中闡釋實踐智慧,而且首肯了“生產實踐智慧”的現實價值,闡釋了“實踐智慧”的形而下向度與形而上向度及其現實的現方式,彰顯了馬克思實踐智慧的現實性與批判性統(tǒng)一、歷史性與超越性統(tǒng)一的特征。本書作者在界定“實踐智慧”和主旨,以及馬克思“實踐智慧”當代意義的基礎上,通過西方哲學目前主要代表人物如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對“實踐智慧”理解的考察和梳理,著重闡發(fā)了馬克思“實踐智慧”的基本內涵、分類與特征,以及馬克思主義者對“實踐智慧”的現代反思,并闡明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現當代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