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研究還能關心世界嗎? 文學研究若繼續(xù)無視社會現實,淪為行話與扯淡的大本營 批評理論若繼續(xù)我行我素,回避對公眾閱讀經驗作出有效回應 文學學者們若不能對詩歌與小說有所感動,卻只對反叛與發(fā)表倍感興奮的話 那么人文學科必將付出被社會不斷邊緣化的代價 傳統的文藝研究與當代的文化批評,往往滿足于哲學與理論話語的“高空作業(yè)”與“概念游戲”,與現實中的倫理與公共生活缺乏有效聯系與回應;谶@一令人沮喪的現狀,本書致力于在“后批判”的時代語境中,尋求文藝研究對現實生活的真正聯系與介入,探索美學思想介入人類良好生活的可能性與必要性。本書由四個板塊構成。**編集中探討當代文藝美學在回應個體生活與社會現實的面臨的困境。第二編重點發(fā)掘18世紀思想與文化所能提供的歷史啟示。在對沙夫茨伯里、盧梭以及莫扎特的考察中,我們能夠看到在300年前,人類情感、藝術與那個時代的公共生活緊密聯系。第三編著重呈現當代倫理學家在發(fā)掘文學的實踐智慧以及在當代意義上重建“詩與哲學聯盟”過程中所做出的很好貢獻。第四編則從自身實踐的角度來呈現我個人所致力的一種“公共寫作”,這種公共性不僅體現在主題意義上,而且也體現在文體意識中。在此我信任韋恩·布斯的判斷,修辭即倫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