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世界已經與過去幾個世紀完全不同。雖然因特網(wǎng)等*新的交流通信網(wǎng)正以驚人的速度擴散,但是西方學者對東方文化傳統(tǒng)的理解依然有限,而東方知識分子也只是無條件地學習和模仿西方的學術、文化。因而,在與西方學者對話方面,不少東方知識分子也感到相當不足。因此,對東西方的知識分子來說,必須在“自我文化認同”的基礎上,相應地理解對方的文化,并展開對話。而這種不同文化與文明間的對話,其必要性比人類歷史發(fā)展的任何時期都來得迫切。 雖然與西歐式現(xiàn)代化有相當?shù)膮^(qū)別,“儒家式現(xiàn)代化”在其初期發(fā)展階段,一定會反映出多種多樣的特征?墒,隨著世界市場一體化的速度增快,隨著通訊和流通手段技術的革新得到驚人的發(fā)展,儒家文化圈和西歐文化圈幾乎共處于同一個生活世界!幕@個東西并不是抽象的孤立不變的凝固的結晶體,而是在具體的生活現(xiàn)場,通過人們不斷的相互接觸和對話變化的“流動性現(xiàn)場的臨時性結晶體”。因此,儒家式現(xiàn)代化和西方式現(xiàn)代化的問題并非誰代替誰的“非此即彼”的問題。 ——宋榮培 《文明對話叢書:東西哲學的交匯與思維方式的差異》中的文章是筆者*近十年間在各種機會采用不同方式撰寫的哲學論文。因此,書中相似的哲學問題、意識相互交錯和重復。這些內容也可以看做是我從事哲學研究以來的學術歷程。讀者在閱讀《文明對話叢書:東西哲學的交匯與思維方式的差異》時可以不拘泥于書中順序,按照個人興趣任意選讀!段拿鲗υ拝矔簴|西哲學的交匯與思維方式的差異》的中心話題也是以主體問題意識為中心展開的,即在西方哲學和西方思維方式支配的韓國的文化風土中,應該如何解讀東方哲學,以及東方哲學應該為消除現(xiàn)代社會問題提供些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