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儒學基本上處于“花果飄零”、“魂不附體”的狀態(tài)。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今天的國人開始恢復了文化信心,這客觀上為儒學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真正的可能性。我們能夠心平氣和地探討普世價值和中國人獨特價值觀之間的關系,并尋求其中的契合點。儒學,到底蘊涵著什么樣的的“中國經驗”和制度資源?政治儒學和制度儒學、儒學和儒教、“抽象繼承”、“儒學保護區(qū)”……努力于儒學制度、政治、社會功能的多元化的探索思路,彰顯著當代儒學的無窮生命力。參與到中國發(fā)展的實際,應對當下中國的現實問題,新銳的思想者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