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于北京召開的“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澳大利亞的未來委員會主席艾利雅德博士語出驚人。他認為,未來世紀的主人應該掌握“三張教育通行證”:一張是學術上的,一張是職業(yè)上的,而另一張是證明其個人事業(yè)心及開拓能力、綜合素質的通行證。過去人們只重視前兩證的獲取,而忽視了“第三張通行證”。實際上。如果缺乏高素質。學校及職業(yè)方面的潛力難以完全發(fā)揮。甚至失去意義————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發(fā)揮的保障與基石。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21世紀教育的理念的四大支柱是: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 學會做人是建立在前三種學習基礎之上的一種基本進程,是教育和學習的根本目標。而要學會做人,首先就要追求高尚的人格,這是每一個即將走向成年的青少年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那么,什么是人格呢?一般意義上的人格內(nèi)涵,主要指一個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及道德品質、道德行為。它滲透在人的全部言行之中,覆蓋了人的活動的多個層面。也就是說,一個人愛什么,恨什么;追求什么,厭棄什么;怎樣律己,怎樣待人;怎樣工作,怎樣生活;勝利時會有什么樣的情感,挫折時會有什么樣的態(tài)度;成功時會有什么樣的心境,危難時會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時時處處都可顯現(xiàn)人格的影子,露出人格的端倪。 在社會交往中,人格對于一個人來說。猶如生命一般寶貴。頭腦一般重要,從來都是高于一切的。所以,捍衛(wèi)人格的尊嚴,保護人格的獨立和完整也從來都是為人之道的至關緊要之處。古人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等,都是講的做人的基本原則。 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說明,修身養(yǎng)性對于一個人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是至關重要的。所謂“存亡禍福,其要在身”,“善養(yǎng)浩然之氣”,只有“修身”,才能“治國”、“平天下”,講的都是這個道理。當然,修身,絕不是一種單純的外在修飾,而更是內(nèi)心的匡正,“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正其心,要首先抓住道德修養(yǎng)這個重要的關節(jié)點,它是人格形成的關鍵因素,人格結構中的核心要素。古人云:“一德立而百善從之!薄叭酥,無德以表俗,無功以及物,于禽獸草木之不若也!边@就是說,道德修養(yǎng)是本,只要抓住了它,其他就隨之而立了。 立德,要注意把握原則和標準。世界之大,無所不有,人眾之多,干差萬別。一個人要想立德修身,究竟依據(jù)什么樣的尺度,這是非常重要的。這要從時代需要出發(fā),廣泛汲取光輝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營養(yǎng)。應該說,自古、以來,我們的先人們?yōu)榇俗隽瞬恍傅奶角笈c實踐,結下了非常璀璨的果實,夯實了攀登崇高人格的根基。自古人們所崇尚的以“萬事莫貴于義”為核心的做人準則,諸如嫉惡從善、公正無私、正氣浩然、與人為善、誠實守信、重義輕利、潔身自愛、憂國愛民等,都是道德修養(yǎng)中的閃光之處,是我們應該仿效的。而那些口碑如山的英雄豪杰、志士仁人,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為人的楷模。 為了加強修養(yǎng),學會做人,就要注意在實踐中多加磨煉。社會是優(yōu)化人格的熔爐,人只有在這特殊火焰的炙烤中,才能將人格冶煉得更純美。實踐已經(jīng)證明,有時逆境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更有促進作用。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以及孟子所說的“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都是這個道理。 加強修養(yǎng)還有一個重要的內(nèi)動力,那就是自尊自重,自己應該知道愛惜保護自己。 首先要嚴于律己。自覺用道德規(guī)范約束自己,非善莫為,非禮莫做。嚴于律己最關鍵的莫過于制欲了。欲是人的一種生理本能,但個人欲望大了、多了,超過了限度,就難免貪婪、放縱而不知自控,便會走向邪惡。有不少人正是由此走向身敗名裂的。其次是自省自察!拔崛杖∥嵘怼,“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青少年要學會嚴于解剖、時時警示自己,對不足的地方加以改進,自我教育,自我鞭策,以達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目的。 自尊自重的最大忌諱是自卑、自己看不起自己。魯迅先生的一篇最有影響的小說《阿Q正傳》描寫的就是這種深重如毀的通病。自卑必然易失去自尊;而失去自尊,人格便如腳下的球,隨便讓人踢起。 一位學者指出:人格在時時昭示一個人的精神風貌,顯現(xiàn)一個人的道德水準。其實它就是一個人靈魂的旗幟。 中國古代思想家對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給予特別的關注,把它作為政治學說和人生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把德行與事業(yè)看做人生追求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強調(diào)德是事業(yè)的基礎。立業(yè)如果不注重品德,事業(yè)就沒有根基。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毫無理想追求、渾渾噩噩過日子的人總是少數(shù);但不重視修身的卻大有人在。結果理想追求和自己的思想、知識、能力相矛盾,難免在現(xiàn)實生活中碰壁,被社會所淘汰。許多人懷才不遇,憤世嫉俗,可能是社會埋沒了他,也可能并非真正德才兼?zhèn)洌欠潘闪俗约旱男摒B(yǎng)和要求,志大而才疏,或者幼稚脆弱,對生活中的矛盾和挫折缺乏適應能力、承受能力和應變處置的能力。這說明處于現(xiàn)代競爭社會,仍然要以修身為本,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質。P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