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信仰嗎?中國人在信仰什么?中國人的信仰是如何建構起來的,如何以信仰為紐帶獲得社會的信仰認同、進行信仰的社會實踐?《信仰但不認同:當代中國信仰的社會學詮釋》從宗教-信仰社會學的理論方法入手,著重討論和分析了這些中國社會、中國人無法回避的重大問題。書中對中國信仰的社會特征、宗教信仰與其他信仰的復雜關系及其在當代中國社會的演變、實踐等情況,進行了宗教-信仰社會學的深度詮釋,進而討論了信仰社會學理論的建構問題。
作者簡介 李向平,歷史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范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目錄: 序1 從宗教理解到信仰理解 序2 游蕩的信仰,空靈的社會 序3 宗教是一個有用的跨文化概念嗎? 1 中國信仰的時代變遷 1.天命?圣王?神靈 2.60年中國人的信仰變遷 3.從“信仰危機”到“宗教危機” 4.“臣民宗教”與“公民宗教” 5.宗教與災后社會重建 6.宗教與金融危機的聯(lián)想 7.個人信仰與身體政治 8.信仰與身份的沖突 9.宗教信仰屬于誰 10.儒教復興,誰來埋單? 11.我們都被信仰了? 12.當代中國人的信仰重建 2 信仰與中國現(xiàn)代性的興起 13.國家認同與私人信仰的互動 14.民主與“迷信”的新沖突 15.大寨造大廟,信仰大轉型 16.國家在場的文化再生產(chǎn) 17.后改革時代的正當性沖動 18.國家祭圣祖:政治認同的象征性建構 19.毛澤東與現(xiàn)代中國的全能型革命模式 20.傳統(tǒng)信仰的現(xiàn)代復制 21.中國信仰的現(xiàn)代性難題 3 信仰認同與信仰區(qū)隔 22.儒教宗教論的再討論 23.中國人的信仰認同模式 24.信仰認同與宗教模式 25.佛教信仰及其認同模式 26.中國佛教的后信仰時代 27.緣分?功德?共同體 28.倫理?身份?認同 29.當代中國“老板”的信仰與信仰實踐 30.新教倫理與社會信任的中國建構 31.合法與非法:基于信仰-關系的權力實踐 4 信仰社會學的基本建構 32.信仰與宗教的空間分割 33.“公民信仰”如何可能? 34.私人信仰與社會結構的變遷 35.中國人的“關系-信仰”模式 36.中國信仰的關系主義模式及其重建之路 37.私人信仰與中國憲政建設 3 38.從信仰到宗教的“實踐邏輯” 39.信仰不是問題,關鍵是如何信仰 后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