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我在2006年春季學期給研究生開設(shè)的“哲學史方法論”課的講課錄音。這門課每周一次,每次三個小時,常常拖堂到近四小時,一共講了16次。在收入本書時,有兩次沒有收入進來,一次是關(guān)于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導言》的,由于當時錄音未能錄上,沒有留下資料;另一次是談中西懷疑論的比較的,由于考慮到不想使本書篇幅太大,而且該講演在別的地方作過多次并已收入到了其他文集,為避免重復,刪掉了。于是還有十四講,都是根據(jù)我已往發(fā)表的有關(guān)方法論的文章而作的講演。本次哲學史方法論課,由于是最近的一次,所以也是內(nèi)容最豐富的一次。多年來思考的積累使我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巴不得一口氣把所想到的都傾倒出來,總覺得時間不夠,形成了一種典型的“滿堂灌”式的教學。如果把所講的不加刪節(jié)全部收進來的話,估計全書要超過50萬字。但是奇怪的是,這門課不但沒有人感到厭煩,沒有人打瞌睡,而且由于課堂開放,什么人都可以進來,找個位置坐下來聽,所以聽眾有越來越多之勢,甚至有一種熱烈的氣氛,高峰時達到一、兩百人。其中有外系的,也有外校的,不但有研究生、教師,還有個體戶、小商人、職員。有從西安專程趕來的書商,也有每個星期六坐火車來武漢,聽完課又趕回長沙的湖南師大的研究生。每次課后,學生們都有一大群跟著我邊走邊談,問問題,一直送到家門口,時常還在我家門口展開一場臨時的討論會,形成武漢大學校園中的“一景”。我知道這門課的缺陷就是沒有更加深入的課堂討論,本應該留出時間來讓大家發(fā)表意見、互相切磋。但如果這樣干,恐怕就不能講這么多新內(nèi)容了,所以我寧可把討論放到課后回家的路上進行(大約有20分鐘),學亞里士多德的“逍遙學派”。
作者簡介: 鄧曉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長沙人,1964年初中畢業(yè)后即下放農(nóng)村插隊,1974年返城,當過臨時工、搬運工,1979年考入武漢大學哲學系攻讀西方哲學史的碩士研究生,1982年獲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任講師,1988年任副教授,1989年任教授,1995年評為博士生導師,F(xiàn)為武大哲學系外國哲學學科帶頭人,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德國哲學》主編。代表性成果有專著9部:《思辨的張力》(獲國家教委首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獎二等獎)、《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指要》(合著,獲教育部第二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獎二等獎)、《黃與藍的交響》(合著,獲教育部第三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獎三等獎)、《冥河的擺渡者》、《靈之舞》、《人之境》、《靈魂之旅》、《新批判主義》、《康德哲學諸問題》;譯著7部:康德三大批判新譯(《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楊祖陶校,全套書獲教育部第四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獎一等獎),康德《實用人類學》、《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chǔ)》,《康德三大批判精釋》(合譯),胡塞爾《經(jīng)驗與判斷》(合譯);發(fā)表論文(含譯文)200余篇。主持教育部重點科研項目一項。
目錄: 第一講 緒論 第二講 哲學史方法論新探 第三講 論歷史感——現(xiàn)代解釋學的啟示 第四講 中國哲學中的反語言學傾向 第五講 中西辯證法的生存論差異 第六講 辯證邏輯的本質(zhì) 第七講 關(guān)于道家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 第八講 西方哲學史中的實體主文和非實體主文 第九講 胡塞爾現(xiàn)象學導引 第十講 馬克思的人學現(xiàn)象學思想 第十一講 蘇格拉底和孔子的吉說方式比較 第十二講 讓哲學說漢語——從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譯說起 第十三講 對中國百年西方哲學研究中實用主文偏向的檢討 第十四講 中國百年西方哲學研究的十大文化錯位 后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