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思想來源和發(fā)展過程 1.“康德哲學是法國革命的德國理論”。如果說(《純粹理性批判》的文體有如康德的刻板生活,那么其內容卻反映了整個時代。 2.康德的政治態(tài)度:主張共和政體,要求“筆的自由”,反對暴力革命。 3.康德與前康德哲學的關系。牛頓(科學)與盧梭(民主) 是影響康德最大的兩個人。 4.十八世紀五十年代的康德。自然科學論著具有哲學家的特征:重視方法論、整體觀點和理論概括!蹲匀煌ㄊ泛吞祗w論》等著作。 5.十八世紀六十年代的康德?鄲篮图m纏于科學與宗教、形而上學關系等問題,經驗論的傾向。《負數(shù)概念引入哲學》等著作。由自然科學的一般探討日益轉向哲學基本理論。 6.“二律背反”把康德從“獨斷論的迷夢中喚醒”。從就職《論文》到三大《批判》。 7.康德與歌德。 8.研究康德的意義。馬克思主義不僅是革命學說,而且也是建設理論。要研究入的主體性的文化一心理建構亦即人性能力問題。 第二章 認識論:(一)問題的提出 9.《純粹理性批判》一書的形式結構。它的術語、用詞的多義性與思想內在矛盾有關!皽惡险f”和“一貫論”都是片面的。 10.所謂“批判哲學”的含義:反對獨斷論和懷疑論,把研究人的認識形式作為中心,提出入的認識有界限范圍以區(qū)分科學與宗教。 11.作為“批判哲學”主題的“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其實際含義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學真理如何可能”?档碌亩摰幕卮稹 12.所謂普遍必然與一定社會、時代的實踐水平有關。普遍必然性在一定意義上是“客觀社會性”(亦可稱“人類客觀性”) 的表現(xiàn)。應從社會實踐、工藝科技水平而不僅從感知經驗或語言來研究認識的本質和發(fā)展。 13.“分析”與“綜合”的劃分。“綜合”在康德哲學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14.“綜合”之所以比“分析”更重要,在于它的根源與實踐活動有關。 15.羅素等人把數(shù)學歸結為分析是不對的。為康德所凸出的數(shù)學的本質是一個深刻的哲學問題,數(shù)學充分地體現(xiàn)了人的認識能動性,它的原始根源是操作活動的內化。哥德爾。皮阿惹。 16.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論批判康德,正是要研究認識能動性和作為人性能力的智力形式結構。 第三章 認識論:(二)空間與時間 17.康德的“先驗感性論”:主體具有的感性直觀形式與外界提供的感性材料相結合,形成感性經驗。 18.康德反對萊布尼茲和牛頓的時空觀,認為時、空不是客觀存在,不是知性概念?档碌膸讉時、空“闡明”。 19.康德所謂時、空的“經驗實在性”:時、空與聲、色、香、味、暖不同,不是個體的主觀感知,而具有經驗中的客觀性。 20.康德所謂時、空的“先驗觀念性”:時、空與變化、運動不同,不是事物的性質形態(tài),而是主體的先驗感性形式。 21.羅素對康德時、空觀的批駁,認為時、空與聲、色并無不同,把康德拉向巴克萊。 22.工藝在社會實踐中的決定意義。從洛克區(qū)分 第一、 第二性質到康德提出時、空的普遍必然,實際都受工藝科技的時代水平的制約。 23.實踐、數(shù)學、時空與社會(巫術禮儀的原始重要性)。形式化、非歐幾何并不推翻數(shù)學與感性時、空在根源上的聯(lián)系。 “內化”與“積淀”。 第四章 認識論:(三)范疇 24.康德的“先驗邏輯”的 第一部分:“先驗分析論”。知性與感性結合才形成認識,但知性與感性是平行獨立的兩種能力。 25.由判斷得來的“知性純粹概念”即十二范疇,三三排列分為量、質、關系、模態(tài)四組。這是由形式邏輯過渡到認識論,康德的“先驗邏輯”開黑格爾邏輯學的先聲。 26.康德與黑格爾著重點的不同:黑格爾重視邏輯范疇如何能與歷史相一致,使歷史從屬于邏輯;康德注意知性范疇如何能與感性經驗相聯(lián)系結合?档绿岢觥跋闰灅嫾堋弊鳛楦行耘c知性之間的橋梁。 27.“知性先驗原理”是范疇的具體展開,這個部分實際是康德認識論的主要部分。 28.“量”的范疇:“直觀的公理”,認為任何認識對象均應有可計算的數(shù)量。對象是可分割的。所以數(shù)學有普遍適用性。 29.“質”的范疇:“知覺的預定”,實際肯定外界物質是知覺的前提。提出質量相結合的“度”。 30.“關系”范疇之一:“實體”。在唯心主義的先驗形式里,肯定客觀物質世界的存在永恒性。 31.“關系”范疇之二:“因果”。最重要的范疇:“凡事總有原因”是一切認識和科學研究的思想上的“先驗”前提。 32.“關系”范疇之三:“交互”。空間關系對認識的意義。 33.“經驗思維三準則”,強調現(xiàn)實的可能、實在與必然不同于邏輯的可能、實在與必然。前者必須有感性經驗作依據,后者不能等同或替代前者。 34.康德一面強調作為認識,知性不能離開感性;另一面又強調先驗知性主宰感性,唯心主義地高揚了理性認識。 35.現(xiàn)代自然科學使理性認識問題異常突出。因果是量子力學等現(xiàn)代物理學的重要哲學問題。愛因斯坦。理論假說對觀察的優(yōu)先性。 36.恩格斯非常注意因果問題,指出“單憑經驗性的觀察決不能證明必然性”,“必然性的證明是在人類活動中、實驗中、勞動中”。 37.人類實踐活動以原始工藝(制造工具)為始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人類勞動打破了動物生活活動的狹隘性、固定性、特殊性,對現(xiàn)實世界在客觀上造成了大量的、多樣的因果聯(lián)系,這才是因果觀念和范疇的原始基礎。構架、理想模型對認識有重大作用。 第五章 認識論:(四)“自我意識” 38.“自我意識”是康德哲學認識論中最重要也最難解的問題,其實質是集中提出了人的認識能動性。 39.“主觀演繹”充滿了心理學的內容,認為主體意識中必須有一種主動的統(tǒng)一性,才能綜合感性,由想象而概念!杂X注意”(對自身操作活動的注意)應是人最早的心理特征。 40.“客觀演繹”的哲學內容?档聟^(qū)分“知覺判斷”與“經驗判斷”;認識的客觀性不來自直接的感知,而得自意識的能動性,這是與經驗論的重大區(qū)別。 41.“先驗自我意識”(“先驗統(tǒng)覺”)指的是人類特有的認識形式。它不能獨立存在,只存在于經驗意識之中,但它建立起 “對象意識”。“自我意識”與“對象意識”的相互依存。 42.康德反對任何形式的“心靈”實體,強調“我思”(“自我意識”)只是認識形式和功能,而非實體或存在。 43.經由費希特,黑格爾將“自我意識”實體化?陀^性與對象化由認識中的同一(康德)變而為現(xiàn)實中的同一(黑格爾),思維、范疇不再只是主體認識的規(guī)定,而成了客觀存在的本質和規(guī)律;思維的能動性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創(chuàng)造世界。 44.馬克思主義對黑格爾的批判。改造世界的偉大“自我”,不是精神、意識、思維,首先是人類總體的社會實踐活動,首先是物質生產活動。 45.實踐不僅具有普遍性,而且有現(xiàn)實性的優(yōu)點,認識的能動性根源于實踐的能動性。工藝史、認識論與主客體的區(qū)分。 46.舊唯物主義從個體感知的現(xiàn)實性出發(fā),康德、黑格爾從人類意識的普遍性出發(fā),馬克思從社會實踐出發(fā)。 第六章 認識論:(五)“二律背反” 47.“先驗邏輯”的 第二部分:“先驗辯證論”!胺治稣摗闭f明認識如何可能,“辯證論”說明謬誤如何產生.指出上帝、靈魂不是認識對象。 48.“理念”作為理性概念,并不能適用于感性經驗,它不具有客觀效用,只與入主觀上追求無條件的“總體”有關。 49.人的認識追求無條件、超經驗的總體,產生“先驗幻相”,此即辯證法。這是思維進程所必然要發(fā)生的越出經驗的結果。 50.充分暴露這種辯證法的四個“二律背反”:時、空有限又無限,物體可分又不可分,必然又自由,上帝存在又不存在。 51.黑格爾對康德“二律背反”的批判,指出它們不是主觀幻相,而是客觀存在,要在總體行程中予以展開和揚棄。 52.總體、系統(tǒng)結構、否定之否定在辯證法中的地位?傮w把握的辯證方法優(yōu)于片斷經驗的實證方法。辯證法是歷史的:在過程中展開。反對預成論,重視偶然性。 第七章 認識論:(六)“物自體” 53.“物自體”有三層含義,作為感性來源的含義是其唯物主義方面,不能把康德等同于巴克萊。 54.“本體”一詞的“消極含義”,“物自體”在認識論上的第二層含義。洛克、霍爾巴赫均有實體不可知的思想。 55.所謂“先驗對象”:必須肯定一個不能具體確定也永不可知的某物x,作為認識在對象方面的前提條件。 56.“先驗對象”與“先驗自我”:兩個遙相對應的X。 57.康德之后,唯心主義總是用“自我”吞并對象,意識吞并存在,或用“想象”來解決“物自體”問題。 58.恩格斯一再指出實踐、工業(yè)是對不可知論最令人信服的駁斥。本書強調,認識如何可能應從人類如何可能來解答。 59.“物自體”作為理性理念:“本體”一詞的“積極含義”,具有引導認識、統(tǒng)一經驗的“范導”功能,這實際涉及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問題。 60.由認識論到倫理學,康德的積極的“本體”不是認識,而是道德!安荒苤豢伤贾钡膶ο蟛荒苡山涷瀬碚J識,只可由信仰來保證。維特根斯坦。作為“本體”的人類主體性與歷史唯物主義。 第八章 倫理學:(上)道德律令 61.康德反對法國唯物主義的幸福主義,認為把道德建筑在快樂、利益、人性、良心、天命、神意上都是沒有普遍必然性的。 62.兩種道德理論的對照表?档抡J為恰恰是在與幸福、功利的對峙、沖突中顯示出道德。 63.“道德律令”第一條:“普遍立法”。 64.“道德律令”第二條:“人是目的”。 65.“道德律令”第三條:“意志自律”。 66.自由(本體、理性、道德律令)與自然(現(xiàn)象界、經驗、因果必然)的截然二分。黑格爾批判康德倫理學為空洞(.無社會歷史內容)的形式主義。 67.康德的倫理學是盧梭革命理論在德國的抽象翻版,政治要求變成了道德律令。 68.康德強調善惡不同于福禍。 69.道德感情的特點,理性戰(zhàn)勝自然性。康德倫理學抓住了道德超越個體存在,是理性凝聚的人性能力。 第九章 倫理學:(下)宗教、政治、歷史觀點 70.實踐理性的“二律背反”:幸福不是道德,有德未必有福,德與福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統(tǒng)一。 71.只好把這種統(tǒng)一期之于天國的“至善”,上帝是“至善” 的前提公設。 72.康德反對宗教儀式和迷信,堅持啟蒙,認為道德不應以宗教為基礎,應把宗教化為道德,反對神學道德論。 73.他主張道德的神學、理性的宗教。 74.康德的法權、政治思想:認為法權是經驗政治的先驗原理,主張三權分立,主權在民,自由、平等、獨立是立國基礎.反對破壞法制。 75.建立在共和體制的國家聯(lián)合基礎上的永久和平論。 76.從洛克到盧梭、康德、黑格爾,從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到總體主義、集權主義,是近代歐洲政治思想史上的重大轉折。 77.康德的歷史觀點的重要性:“歷史理念”;非社會的社會性,人在斗爭中發(fā)展,不依人的主觀意識的客觀合目的性。 78.康德在“我能認識什么?”(認識論)、“我應做什么?” (倫理學)、“我可期望什么?”(宗教觀)之后,晚年添了一問: “人是什么?”它實際上是整個康德哲學的真正內涵。 79.康德的歷史觀。黑格爾將道德從屬于歷史。 80.再回到康德哲學中心的“物自體”問題。德國古典哲學中的豐富而含混的“理性”一詞究竟是什么? 81.倫理相對主義的膚淺和維特根斯坦的神秘。 82.邊沁、穆勒以來的倫理學。 83.馬克思主義中的主觀主義、意志主義思潮。praxis與 practice。 84.社會是主體又是客體!耙档逻是要黑格爾?” 第十章 美學與目的論 85.《判斷力批判》作為認識論與倫理學的橋梁,是康德哲學的終結點:以人為中心。不同于法國唯物主義的自然,也不同于黑格爾的理性總體。 86.“反思判斷力”與“自然合目的性”?档碌摹叭耸鞘裁础钡恼嬲鸢冈诿缹W。 87.“美的分析”一,質:“非功利而生愉快”。樂、美、善三分,實際提出了人(倫理)與自然、理性與感性相統(tǒng)一的思想。 88.“美的分析”二,量:“無概念而有普遍性”。想象力與知性的自由運動,這是上一問的心理方面。 89.“美的分析”三,關系:“無目的的目的性”。上二者的哲學概括。 90.“美的分析”四,模態(tài):“共通感”。指出審美根源在社會。 91.“崇高的分析”:崇高不在對象,而在人心,即人的理性、倫理的尊嚴。對崇高的欣賞要求更高的文化教養(yǎng)。 92.美與崇高、純粹美與依存美,是審美領域由自然到倫理過渡中的兩步。 93.“美的理想”、“審美理念”、“藝術天才”,講的都是在感性自然的有限中展現(xiàn)出道德倫理的無限,其特征是無法而法,言有盡而意無窮。 94.康德美學的形式主義與表現(xiàn)主義兩種因素對后代都有巨大影響。 95.生命有機體的特點: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互為因果,具有自組織功能。機械論不能解釋生命,需要目的論理念。 96.機械論與目的論的“二律背反”,F(xiàn)代生物學中的還原論與反還原論。 97.康德認為,整個自然的最終目的是文化一道德的人。 98.康德美學與黑格爾美學的歧異:后者是思辨的藝術史,撇開了人與自然這個基本問題。 99.康德哲學和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德國古典哲學的精髓。 100.“人是依照美的尺度來生產的”。馬克思“自然的人化” 思想。“人之所以為人”(“人是什么”)即“普遍必然”的人性能力的提出和回答。 《批判哲學的批判》寫成于“文革”,初版于1979年春。一讀者言曰,讀此書始知什么是哲學,倆們著名美國華人學者曾不約而同地認為此書乃有關康德哲學的最佳中文著作。該書一掃陳陳相因的論調模式,論述了康德先驗論在哲學史上的樞紐意義,談論了認識論(真)、倫理學(善)、美學和目的論(美)三大領域中的主要哲學問題究竟何在,作者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實踐觀點逐一予以后具體剖析,徑而申說了作者本人的哲學;強調使用和制造工具是人類社會的根基,以“人類如何可能“回應了康德的”的著名課題。本次出版,作者作了一些修訂。本書為作者影響最為深遠的著作。
作者簡介: 李澤厚,著名哲學家,湖南長沙人,生于1930年6月,1954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李澤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實踐、尚“人化”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統(tǒng)一”的美學觀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澤厚不斷拓展其學術論域,促引思想界在啟蒙的 路徑上艱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澤厚客居美國,出版了《論語今讀》、《世紀新夢》等著作,對中國未來的社會建構給予沉甸甸的人文關懷!墩撜Z》這本書所宣講,所傳布,所論證的那些道理、規(guī)則、主張、思想已經代代相傳,長久地浸透在中國兩千年來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人們的行為、思想、言論、活動當中了。對孔子、《論語》和儒學,似乎還要做另一種工作,就是對這一“半宗教半哲學”的文化精髓既解構又重建的工作。培育人性感情、了解和區(qū)分宗教性私德與社會公德、重視和把握個體命運的偶然,乃《論語今讀》的重點。
目錄 內容提要第一章 思想來源和發(fā)展過程 一 時代背景和政治傾向 二 思想資料 三 牛頓和盧梭的決定性影響 四 前批判期 五 “使各種相互對立的哲學派別結合在一個體系中” 六 “回到康德”的現(xiàn)代思潮第二章 認識論:(一)問題的提出 一 所謂“批判哲學” 二 “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 三 二元論和唯心主義 四 “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觀點” 五 “綜合”是改造對象 六 關于數(shù)學的本質第三章 認識論:(二)空間與時間 一 時、空是“感性直觀形式” 二 “經驗的實在性”和“先驗的觀念性” 三 現(xiàn)代西方哲學批判康德的時、空觀 四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第四章 認識論:(三)范疇 一 范疇作為“知性純粹概念” 二 “先驗構架” 三 “知性的先驗原理”:甲、“量”與“質” 四 “知性的先驗原理”:乙、“實體”與“因果” 五 “知性的先驗原理”:丙、“交互”與“經驗思維三準則” 六 自然科學因果性理論中的康德主義 七 “必然性的證明是在人類活動中,在實驗中,在勞動中”第五章 認識論:(四)“自我意識” 一 “自我意識”是康德認識論的核心 二 “主觀演繹” 三 “客觀演繹” 四 “自我意識”與“對象意識”的相互依存 五 康德反對“自我”心靈實體 六 黑格爾的“自我意識” 七 “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八 “哥白尼式的革命”第六章 認識論:(五)“二律背反” 一 “先驗幻相”與辯證法 二 四個“二律背反” 三 “不能避免矛盾” 四 四個“二律背反”的特殊性第七章 認識論:(六)“物自體” 一 “物自體”作為感性的來源 二 “物自體”作為認識的界限 三 “入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 四 “物自體”作為理性的理念 五 由認識論到倫理學第八章 倫理學:(上)道德律令 一 反對經驗論幸福主義 二 “普遍的立法形式” 三 “人是目的” 四 “意志自律” 五 “康德只談善的意志” 六 善惡概念與道德感情第九章 倫理學:(下)宗教、政治、歷史觀點 一 實踐理性的“二律背反”與“至善” 二 宗教觀點 三 法權、政治觀點 四 歷史理念 五 “善被理解為人的實踐” 六 社會理論領域中的康德主義第十章 美學與目的論 一 《判斷力批判》 二 “美的分析” 三 “崇高的分析” 四 “美的理想”、“審美理念”與藝術 五 有機體組織 六 機械論與目的論的“二律背反” 七 人是自然的“最后目的” 八 “人是依照美的尺度來生產的”后記再版后記三十周年修訂第六版后記附錄:循馬克思、康德前行 內容提要第一章 思想來源和發(fā)展過程 一 時代背景和政治傾向 二 思想資料 三 牛頓和盧梭的決定性影響 四 前批判期 五 “使各種相互對立的哲學派別結合在一個體系中” 六 “回到康德”的現(xiàn)代思潮第二章 認識論:(一)問題的提出 一 所謂“批判哲學” 二 “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 三 二元論和唯心主義 四 “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觀點” 五 “綜合”是改造對象 六 關于數(shù)學的本質第三章 認識論:(二)空間與時間 一 時、空是“感性直觀形式” 二 “經驗的實在性”和“先驗的觀念性” 三 現(xiàn)代西方哲學批判康德的時、空觀 四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第四章 認識論:(三)范疇 一 范疇作為“知性純粹概念” 二 “先驗構架” 三 “知性的先驗原理”:甲、“量”與“質” 四 “知性的先驗原理”:乙、“實體”與“因果” 五 “知性的先驗原理”:丙、“交互”與“經驗思維三準則” 六 自然科學因果性理論中的康德主義 七 “必然性的證明是在人類活動中,在實驗中,在勞動中”第五章 認識論:(四)“自我意識” 一 “自我意識”是康德認識論的核心 二 “主觀演繹” 三 “客觀演繹” 四 “自我意識”與“對象意識”的相互依存 五 康德反對“自我”心靈實體 六 黑格爾的“自我意識” 七 “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八 “哥白尼式的革命”第六章 認識論:(五)“二律背反” 一 “先驗幻相”與辯證法 二 四個“二律背反” 三 “不能避免矛盾” 四 四個“二律背反”的特殊性第七章 認識論:(六)“物自體” 一 “物自體”作為感性的來源 二 “物自體”作為認識的界限 三 “入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 四 “物自體”作為理性的理念 五 由認識論到倫理學第八章 倫理學:(上)道德律令 一 反對經驗論幸福主義 二 “普遍的立法形式” 三 “人是目的” 四 “意志自律” 五 “康德只談善的意志” 六 善惡概念與道德感情第九章 倫理學:(下)宗教、政治、歷史觀點 一 實踐理性的“二律背反”與“至善” 二 宗教觀點 三 法權、政治觀點 四 歷史理念 五 “善被理解為人的實踐” 六 社會理論領域中的康德主義第十章 美學與目的論 一 《判斷力批判》 二 “美的分析” 三 “崇高的分析” 四 “美的理想”、“審美理念”與藝術 五 有機體組織 六 機械論與目的論的“二律背反” 七 人是自然的“最后目的” 八 “人是依照美的尺度來生產的”后記再版后記三十周年修訂第六版后記附錄:循馬克思、康德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