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木牙角器的收藏涉及面廣,器形、技法多樣,涉及多方面的知識。為了便于初學者對竹木牙角器的收藏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本書以問答的方式,對竹木牙角器的發(fā)展概況、風格特點、工藝、流傳情況、收藏行情等作了介紹,并配有許多圖片供欣賞。讀一讀這本濃縮著與竹木牙角器收藏相關知識的書,能幫助你理解、體味竹木牙角器妙處之所在。 竹刻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專門藝術。由于不易保存的緣故,在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甚少。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彩漆龍紋竹佃(圖1),是現(xiàn)在已知較早的竹雕器。竹勺以龍紋及編辮紋為飾,并用浮雕、透雕兩種技法,精美而珍貴。《南齊書·明僧紹傳》記載齊高帝賜明僧紹竹根如意筍籜冠。北周庚信《奉報趙王惠酒》詩有“野爐燃樹葉,山杯捧竹根”的詩句,可知當時雕竹制器的概況。唐代竹刻在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五》中記載頗詳,當時的竹刻技藝及作品與當時之金銀鏤鏨、石刻線雕同一意趣,并已出現(xiàn)“ 留青”的刻法。宋代竹刻家詹成所造鳥籠“四面花板,皆于竹片上刻成宮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鳥,纖悉俱備,其細若縷,且玲瓏活動”。其雕藝之高、做工之細、構思之妙,堪為后人楷模,影響深遠。 歷史悠久的竹刻藝術,發(fā)展至明代中期成為專門的藝術。明中期*初僅僅是少數(shù)文化水平較高的藝術家致力于竹刻,以后竹刻技藝日臻精湛,他們或父子相傳、或師徒授受、或私自仿效,涌現(xiàn)出既具較高文化修養(yǎng),又頗有藝術造詣的竹刻家,并雕刻出代表明代*高水平作品,從而使竹刻發(fā)展成為一個專門的產(chǎn)業(yè)。 竹刻之所以能在明代中期成為專門的藝術,一是竹材廉價易得,二是竹刻名家的出現(xiàn)并形成流派。廉價的竹材欲想與質地高貴的紫檀木、象牙、犀角一比高低,只有在雕刻技法上創(chuàng)新,在器型、裝飾題材上求變、出異,不斷攀登新的藝術高峰。這個過程正是誕生竹刻名家的充分必要條件,同時在當時也形成了兩個竹刻中心,一個是浙江的嘉定(今上海嘉定),一個是江蘇的金陵(今南京)。后人按地域冠以派別,因而就有了以朱鶴為代表的嘉定派和以濮仲謙為代表的金陵派。 專家把竹刻藝術的發(fā)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明、清前期和清后期。 明代竹刻的技法主要有三種:一是嘉定派以深刻表現(xiàn)高浮雕或圓雕的刻法,代表人物為朱鶴、朱纓、朱稚征,人稱“嘉定三朱”或“朱氏三松”;二是金陵派以淺刻或略施刀鑿即可成器的刻法,代表人物為濮仲謙;三是以留青作陽文花紋的刻法,代表人物為張希黃。 清初至乾隆(1644—1795)劃為竹刻的清前期。單從時間跨度上說,此清前期包括了人們習慣上所分的清初和清中兩個時間段。清前期竹雕十分發(fā)達,竹刻藝人繼承了明代的刻法,同時又有不少創(chuàng)新。吳之墦創(chuàng)“薄地陽文” 淺浮雕,封錫祿及其…門的圓雕,周顥用刀如運筆陰刻山水、竹石,潘西鳳隨意刮磨而得自然之趣。他們在當時即頗有影響,技藝皆達到了極致,后人效法,無人企及。乾隆時期仿古之風盛行,在竹刻中亦出現(xiàn)了仿青銅器的竹雕,多見巧思,已畢肖古銅器為能事,鼎、卣、尊、壺,無所不備,從清竹雕提梁卣(圖3)可窺見一斑。貼黃器,窮工殫巧,突破了竹材固有的圓筒形狀,使器物形狀豐富多姿,質地有了象牙的感覺。因此可以說清前期是竹刻的鼎盛期。 清后期可能是刻竹者自己不能自畫自刻,須請畫家代為畫稿設計,刻與畫分離,刻竹者成為單純的刻工,只能在竹材的表面落刀做文章,不可能刻去一層求人再畫一層。故此,清后期的竹刻作品,大都是低而淺的陽文或陰文,器型多臂擱、扇骨。相反,昔日流行的圓雕器物,透雕、高浮雕之筆筒、香筒卻難覓蹤影。所以說,清后期的竹刻藝術日漸衰落。 清后期載入史冊的竹刻家較清前期多,但堪稱大家的罕見其人。造詣較高的有善刻留青的尚勛和使用“陷地淺刻”的方絮。 一些未刻署款之竹刻作品,只要其歷史、藝術價值很高,同名家名作一樣,在竹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