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白”旨在反映建筑師的理性追求,表達中國優(yōu)秀建筑師群體的“建筑思想界”之動態(tài),它力求填補長此以往視建筑師有理性“空白”的怪圈之說,它要回答中國建筑師是有理性與創(chuàng)意的,“奇奇怪怪的建筑”不應屬于這個群體。 本書匯集了與新中國共同成長的優(yōu)秀的建筑師群體,這里有意味雋永的生命故事,有撼人心魄的心靈感悟,更有對中國建筑未來發(fā)展的精心創(chuàng)作與廣義的文化思考。
作者簡介: 馬國馨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我認為對于建筑:第一要看使用起來好不好;第二要看花錢多不多,是不是符合我們國情;但第三要看上去大多數(shù)國人是不是喜歡。我覺得這是幾條很樸素但最基本的標準。 張錦秋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在多年建筑實踐當中,我體會到要踐行和諧建筑應該從三方面入手:一、建筑自身的和諧;二、建筑與城市的和諧;三、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 鄭時齡 (中國科學院院士) 現(xiàn)場設計激發(fā)了設計人員的獨創(chuàng)精神、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我們除了睡覺和吃飯,其余時間幾乎都撲在圖板上面。 程泰寧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千城一面”和文化特色的缺失,反映了當前建筑設計領域中的諸多問題,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而價值取向和評價標準的同質(zhì)化、西方化,則是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 崔 愷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國外建筑師往往是從小建筑甚至從裝修改造自己家的房子開始做起的,經(jīng)歷了從“裝修—小建筑—公共建筑”的實踐過程,甚至很多建筑師都很少做大建筑,機會似乎不如我們,但反過來說他們卻符合建筑學的錘煉過程,從小處研究,逐漸發(fā)展,形成了對建筑細部的控制能力。 孟建民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建筑師應當像修行悟道者一樣,收斂內(nèi)心,節(jié)制欲望,在設計中謹慎用材、用色、用空間。在設計中是節(jié)制還是放縱,這關系到建筑師的道德修養(yǎng)與倫理觀念。 ……
目錄: 費麟:匠人自白,白說也說 張家臣:心之所向,甘之如飴 羅德啟:和建筑大師在一起 布正偉:“環(huán)境藝術”觀念與我的職業(yè)建筑師生涯 王小東:行云流水 鄭時齡:我在設計院的工作與生活 程泰寧:文化自覺引領建筑創(chuàng)新 張錦秋:我的建筑創(chuàng)作與文化觀 黃星元:建筑——在從容中求真知 馬國馨:拒絕炫耀,解決民生 崔愷:關注“本土設計”和“有道德的設計” 莊惟敏:我在國際建協(xié)的十年 孟建民:做一名“有限”的建筑師 胡越:市場 周愷:我與華匯二十年 孫宗列:討教 劉曉鐘:自我對白——本·真·新 洪再生:回歸意匠 邵韋平:探尋當代設計思潮 高志:建筑師的使命 張宇:我的若干個第一次 劉請:無法自白 梅洪元:平凡建筑 趙元超:匠人囈語 路紅:守望家園 董明:一個建筑師的生活隨想 沈迪:“60后”建筑師的自畫像 享B衛(wèi)兵:原點 孫兆杰:建筑師的自白 汪恒:講述一棟建筑的“馬拉松事件” 薛明:一路風景 徐鋒:追求地域“特質(zhì)”之思考 錢方:絮語拾掇 金衛(wèi)鈞:設計的邏輯 朱鐵麟:不忘初心 潭曉冬:拾荒記——人生如戲 屈培青:從建筑之家走來 葉依謙:往日時光 單軍:學習與思考 劉恩芳:讓思想超越行動 褚平:回歸本心 麥一兵:在路上 羅雋:留英軼事 劉方磊:以道營器,以器揚道 曹曉聽:“建筑自白”三題 葉欣:Penn之瑣憶 薄宏濤:奇不奇怪 徐聰藝:審視空間與細節(jié) 朱穎:并非雜憶閑記 徐行川:我眼中的父親——徐尚志 崔彤:我的“辯白” 后記:為“自白”的自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