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于死后世界種種的假設,見于制度、宗教、儀式和書寫,更直接呈現于墓葬之中。墓葬既是安置死者肉身的處所,又是建筑、繪畫、雕塑和工藝品的集合體,還可以被理解為人們在生死這個最大的、最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命題下,以物質的材料、造型的手法、視覺的語言,所營造的具有終極價值的藝術作品。本書綜合采用考古學與美術史的方法,從各個角度描述和闡釋兩漢至唐宋時期的墓葬材料,力圖使這個幽暗的角落在中國藝術史上展現出特有的光芒。 中國自古就有一種觀念——視死如生,即侍死如侍生。死亡并不意味著生命的徹底完結,而是在另一個世界得以延續(xù),由此留下眾多的墓葬藝術,構筑起紛繁的地下世界。它們在千百年的歲月里綿延至今,又不斷變遷。本書以兩漢至唐宋時期的墓葬藝術為研究對象,綜合采用考古學與美術史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討了眾多墓葬所包含的豐富信息,試圖揭開那些逝去的面具,向讀者展示出不同地域的人們對“生”與“死”的哲學思考,以及不同歷史時期的先民對自我靈魂的深刻認知。 作者簡介 鄭巖,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庵上坊》(合著)。
目錄: 古代墓葬與中國美術史寫作(代前言) / 1 第一編 新藝術類型的興起 / 17 風格背后--西漢霍去病墓石刻新探 / 18 關于墓葬壁畫起源問題的思考--以河南永城柿園漢墓為中心 / 55 西漢石槨墓與墓葬美術的轉型 / 76 第二編 畫像主題與社會 / 97 山東臨淄東漢王阿命刻石的形制及其他 / 98 漢代藝術中的胡人形象 /126 關于漢代喪葬畫像觀者問題的思考 / 147 第三編 墓主形象及其意義 / 167 墓主畫像研究 / 168 墓主畫像的傳承與轉變--以北齊徐顯秀墓為中心 / 195 逝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