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史家巫鴻最新學術專著力作,中文版與英文版同年面世。 廢墟主題,縱橫捭闔,探討中國藝術從古代到當代的實踐與經驗,領域橫跨繪畫、建筑、攝影、印刷品和電影,并與西方藝術參照并觀,令人眼界大開。《廢墟的故事》不僅對于中國美術與視覺文化是一次富于雄心的思辨,對于全球語境下的藝術研究同樣是一項里程碑式的貢獻。 傳統(tǒng)中國美術中的“廢墟”在哪里?在創(chuàng)造現代中國視覺文化的過程中,東西方的廢墟觀念是如何在歷史的對立中得以流布與深化?20世紀以來,當代廢墟美學是如何在過去與未來之間尋找到自身存在的立足之地? 美術史家巫鴻將中國“廢墟”觀念及其視覺表現形式的流變放置在考察的中心:丘與墟,碑與枯樹,作為廢墟替身的拓片,“跡”的種種形式,“如畫廢墟”的東西流通,“戰(zhàn)爭廢墟”的慶典與見證,《小城之春》的廢宅與老城,圓明園旁的前衛(wèi)詩歌與美術,當代藝術對于都市拆遷廢墟的濃烈興趣……本書在梳理這份涵蓋繪畫、建筑、攝影、印刷品和電影的材料清單時,“展現出令人敬佩的清晰與準確”(包華石)。 《廢墟的故事》不僅對于中國美術與視覺文化是一次富于雄心的思辨,對于全球語境下的藝術研究同樣是一項里程碑式的貢獻。 作者簡介 巫鴻,1963年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學習。1972-1978年任職于故宮博物院書畫組、金石組。1978年重返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攻讀碩士學位。1980-1987年就讀于哈佛大學,獲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博士學位。隨即在哈佛大學美術史系任教,于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的教學、研究項目,執(zhí)“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2002年建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該校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廢墟的內化:傳統(tǒng)中國文化中對“往昔”的視覺感受和審美 傳統(tǒng)中國美術中的廢墟在哪里? 丘與墟:消逝與緬懷 碑與枯樹:懷古的詩畫 —《讀碑圖》 —碑與枯樹 拓片:廢墟的替身 —碑與拓 —作為廢墟學的碑帖鑒定 —作為遺物的拓片 跡:景中痕 —神跡 —古跡 —遺跡 —勝跡 第二章 廢墟的誕生:創(chuàng)造現代中國的一種視覺文化 “如畫廢墟”的流布 —描繪中國廢墟 —“如畫廢墟”的東西流通 戰(zhàn)爭廢墟:征服與存亡 —暴行的慶典 —見證戰(zhàn)爭罪行 圓明園:毀滅、荒廢和重新發(fā)現 第三章 過去與未來之間:當代廢墟美學中的瞬間 絕望與希望的能指 —《小城之春》 —《自白——給一座廢墟》 再現當代都市廢墟 —作為自傳的廢墟 —廢墟中的圖像 —拆遷計劃 —與城市對話 尾聲 國家遺產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