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最棒的臺灣小說” 一部值得打賞一億臺幣的天才小說 臺灣出版史上首度為新小說拍攝微電影! 《父后七日》編導劉梓潔跨刀執(zhí)導&訪談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制片人+剪接師 《記得我們愛過》金鐘獎最佳攝影獎得主掌鏡 虛擬王國巴比倫里最機智的痞子愛上了一個被“刪除”的記憶體,為了幫她尋求“身世”而不顧一切,甚至借出身體…… 這是一出未來世界的生死戀,博學幽默的科幻杰作,卻寓以回憶錄體書名,書中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緊張追索和戰(zhàn)斗,處處是機鋒哲思,妙喻不斷,文字飛揚跳脫、狂歡般輕靈,具有高度的娛樂性,同時也在娓娓道來的輕松敘事中,挾著沉郁蒼涼的質(zhì)感,使讀者重拾精妙的文字魔術與閱讀樂趣,并以此書去試探都市新男女在情欲、靈肉、數(shù)字化、流行歌曲及各種飲食聲色文化的記憶與憂傷。書中運用許多新興科技的想象平臺,不過也往往與巴比倫、玫瑰騎士、十字軍、十九世紀等歷史場景交互指涉,形成非常繁復的感覺網(wǎng)絡。 這也是一出悲傷的情欲預言。巴比倫是一座虛擬城市,卻能復制一切真實世界存在的東西,例如警察、政府等國家機器,無論是制度體系還是人生經(jīng)驗,巴比倫全都提供,性、愉悅、暴力等情緒感知均可一一制造,唯獨死亡不能建構(gòu),所有人可以遺忘,卻都死不了。每個角色都以ID及代號(通常是三個大寫的英文字母)命名,例如酒吧的開酒手杰克(Jack the Bartender,JTB),頭殼空空(Out of Head,OHH),諾諾教授(Prof. Know No, PKN)及他新發(fā)明的情色用具吸吸殺必死(Suck of Service, SOS)。事實上,這也是一部探索情欲的小說,以去除肉身、只剩下精神記憶體的方式,延展、擱置、重遇、回歸于柏拉圖。 各界盛贊: 《去年在阿魯吧》是2011年我讀到最好看的一部小說,和其他小說沒有一點雷同之處,只有賀景濱寫得出這樣的小說,而且只有賀景濱會如此不顧外界文學閱讀環(huán)境,“一意孤行”地完成這樣的作品。 ——作家 楊照 賀景濱本身就是我輩小說延展向西方(或應說世界)小說無垠星空,冒險航行可能的一枚“飛出太陽系之外”的孤獨宇宙飛船。 ——駱以軍 賀景濱的小說就像我們小時候讀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徳一般,神奇、爆笑,穿梭在現(xiàn)實與幻想的吊詭之間,于是風車可以變成巨人,羊群可以變成大軍。那樣對未知的神秘想象,我《去年在阿魯吧》中看到。 ——寶瓶文化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 朱亞君 借用句書中主人翁的口頭禪:“這真MaDe的好看! ——臺灣《時報周刊》 賀景濱把小說的形式部份寫得極其蓬松綿軟。另一方面,他又在大量的對白與人物內(nèi)心思維中,正經(jīng)八百討論起硬邦邦的知識與理論,范圍遍及社會學、物理學、生物學、數(shù)學、量子力學、哲學、天文學、心理學與信息科技(篇幅有限,不及備載),幾乎把小說寫成一本綜合科普與人文的對話錄。 ——臺灣《聯(lián)合報》 賀景濱《去年在阿魯巴》可以說真正掌握了小說的本質(zhì),充分發(fā)揮了虛構(gòu)的可能性和想象的天馬行空。 ——臺灣《幼獅文藝》 作者簡介 賀景濱,臺灣小說家,新竹人,畢業(yè)于政治大學中文系。大學畢業(yè)后曾在苗栗做過幾年礦工,后來去臺北當編輯,1987年開始在《自立晚報》副刊發(fā)表散文。曾任《時報周刊》副總編輯、《新新聞》編輯總監(jiān),F(xiàn)居美國,從事汽車修理。 迄今為止,他只出手兩次,卻每次都刮起龍卷風,使“賀景濱”這三個字在臺灣文壇等同于“博學的鬼才”,偽百科全書式的幽默和機智,使他被譽為“文學駭客”。 1990年,以短篇小說《速度的故事》獲時報文學獎小說首獎,張大春感評其獲獎“凸顯了小說界對于形式自由的巨大渴望”。之后罹患癌癥,體重從兩百多斤銳減至九十多斤。其后,開始創(chuàng)作《去年在阿魯吧》。小說僅僅發(fā)表了第一章,就獲得2005年林榮三文學獎小說參獎,評委駱以軍和黃錦樹驚呼:“這個天才是誰?”
目錄: 推薦序 不只處決了小說一次而已 駱以軍 001 第一章 去年在阿魯吧。埃埃 第二章 我愛傅立葉。埃矗 第三章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埃福 第四章 請借身體一用。保常 第五章 當我們不同在一起。保罚 第六章 相逢在擴增實境中 223 第七章 再見了,那美麗而憂傷的花園。玻叮 附 錄 小說源始 307 后 記 虛構(gòu)對現(xiàn)實的反撲。常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