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一個古老的地方。西邊有一座大山,叫西山;東邊有一條大河,叫黃河。大山與大河之間,一馬平川,古代是蒙古人的牧場。清雍正年間,皇上忽然看中了這個地方,于是令蒙古人東渡黃河而牧,在這片平川上開出一條大灌渠,以資農(nóng)耕。因為是皇上下令開的渠,大渠遂命名為黃龍渠。黃龍渠水灌溉著川地的肥田沃土,年年倉廩盈實(shí),歲歲五谷豐登,老百姓感念皇恩浩蕩,給這片從來沒有名字的地方起了一個名字——黃龍川。黃龍渠自渠口逶迤而來,奔流而下,于末梢復(fù)歸黃河。大渠梢段側(cè)畔,有一個村莊。民國35年,黃河發(fā)大水,周圍村落田畝灘地一片**,唯有這個村子借助土梁高地圍堰抗洪而幸免于難,村子里的人相安無事。水退之后,這個荒村野梁便有了一個名字,叫寧家梁子。 寧家梁子以西有一個方圓十余里的鹽堿灘,長年積水,終成一湖,地處村西,日西灘湖。湖中有一深潭,日蛟龍?zhí)。相傳,潭中水深無底,冰涼陰森,水中匿一蛟龍,專食湖邊牲靈,甚而傷及村民。忽一日,有一牛涉水食草,此牛毛色通紅,二目如炬,四蹄如缽,雙角似劍。蛟龍出水襲牛,紅牛奮起相斗,一時水波騰躍,湖水漲天。龍牛力斗半日,不分高下,紅牛一聲巨吼,猛然奮起,雙角刺瞎蛟龍雙目,血水染紅湖水。蛟龍斃,紅牛遂不知去向。自此之后,湖面平順,人畜安寧,西灘水湖遂改稱紅牛湖。 岳亞東編著的《紅牛湖》講述的故事,就發(fā)生于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