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包含無限思想的書,造就了一個無限的蒙田。都說《蒙田試筆》的成功是作者人格的成功,兩者是分不開的;它的獨特之處還在于:古老卻永遠現代。蒙田指出荷馬詩歌的空前絕后,是最初的也是最完美的。我們是否也可以認為,像《蒙田試筆》這樣一本書,在散文世界中,可能會再出現,也可能永遠不再出現? 首先將蒙田介紹到中國的,是梁宗岱老師。Essai一般通譯為“隨筆,漫筆、小品”,但宗岱師譯為“試筆”,看來最為傳神。1933年7月,他寫成《蒙田四百周年生辰紀念》,連同一篇譯文,發(fā)表在上!段膶W》雜志創(chuàng)刊號上。他對蒙田推崇備至,認為這是“一種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哲學和倫理思想。1935年鄭振鐸先生主編的《世界文庫》收入了他的二十一篇翻譯,以《蒙田散文選》為總題,分放第七至第十二冊。 此后宗岱師繼續(xù)翻譯及修改,共得二十余萬字手稿,可惜全部毀于“文革”,只有已發(fā)表的譯文流傳下來,也就是這本集子所收的三十六篇。數量不多,卻是經過精心挑選,囊括蒙田全集第一卷的精華。譯文古雅而不拘一格,盡得蒙田之風。 米歇爾·德·蒙田(Michelde Montaigne,1533-1592)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思想家、作家、懷疑論者。其座右銘是:“我知道什么呢”年輕時在圖盧茲大學攻讀法律,后曾在波爾多法院任職十余年,當過國王的侍從,親歷戰(zhàn)爭,游歷歐洲各地,還兩次當選波爾多市市長。閱歷廣博,思路開闊,行文無拘無束,其散文對弗蘭西斯·培根、莎士比亞等影響頗大。所著《隨筆集》三卷名列世界文學經典,被人們視為寫隨筆的巨匠。 梁宗岱(1903~1983),廣東新會人,1903年出生于廣西百色。[1] 1917年考入廣州培正中學。1923年被保送入嶺南大學文科。1924年踏上他向往已久的法蘭西土地。留法期間,結識了法國象征派詩歌大師保爾瓦雷里,并將其詩作譯成中文,寄回國內刊在《小說月報》上,使法國大詩人的精品首次與中國讀者見面,此后又前往瑞士、德國學習[1] 。1941年~1944年受聘復旦大學外國文學系主任,并躋身于著名教授、學者行列。1970年中山大學外語系并入廣州外國語學院,他隨外語系轉入廣外,任法語教授。1983年11月6日辭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