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意義》以古典詩論中的“含蓄”審美典式作為論述的主軸,并且將此一美典擺放在“意在言外”的議題與論述脈絡中,詳細闡釋其中的歷史發(fā)展與理論內(nèi)容,以及檢視不同審美典式之間可能具有的因依關(guān)系或相互的差異。《語言與意義》中對每一項議題的說解,也就往往偏向于不厭其煩地引述既有的研究成果,且據(jù)以進行推演討論,提示初步考察的結(jié)果。最后,當然更希望能借此引發(fā)后續(xù)的在古典詩學相關(guān)議題上的論辯與進展。
作者簡介 蔡英俊,英國華威克大學比較文學理論博士,F(xiàn)為臺灣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研究專長為古典詩學與當代文學理論。歷任臺灣清華大學寫作中心主任、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語文學系系主任。2000年<中國古典詩論中“辨體”觀念的理論意義》及《古典詩論中“知人論世”傳統(tǒng)的理論意義:“作者原意”析論>計劃主持人。多次獲得臺灣甲種研究獎勵及臺灣清華大學教師杰出教學獎。
目錄: “風格”的界義及其與中國文學批評理念的關(guān)系 “知音”探源:中國文學批評的基本理念之一 抒情美典與經(jīng)驗觀照:沉郁與神韻 “修辭立其誠”:論先秦儒家的語用觀——兼論語言活動與道德實踐真?zhèn)蔚膯栴} “白璧微瑕,惟在閑情一賦”辨——兼論審美活動與道德實踐的問題 “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xiàn)象中“經(jīng)驗”的借代與解釋 論杜甫《戲為六絕句》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 “詩史”概念再界定——兼論中國古典詩中“敘事”的問題 言說治療:枚乘《七發(fā)》與一場思想勸誘的游戲 詩歌與歷史:論詩史的歷史成分及其敘述的轉(zhuǎn)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