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宿醉還未消除,腸胃也不舒服————這當然是老毛病了。 昨晚喝了一種叫作“深海漁夫”的烈酒。據(jù)說這種酒是用一種特別的藍色鯰魚子與葡萄發(fā)酵而成,在第二十天的時候裝入瓶中,綁上石頭,沉人海底,過大約一年,取出,就可以喝了。這種酒我曾經(jīng)聽說過,但不知哪里去買。盡管這里是一個沿海的小鎮(zhèn),但這種深海酒我從未見到過。幾天前,拉松大叔退休那天,把他珍藏的一瓶“深海漁夫”送給了我,當我接班的禮物。據(jù)說,這是他死去的妻子在某個結(jié)婚紀念日送他的禮物。 “我怎么能收這么貴重的東西呢?”我對老拉松說。真的,當時我有些受寵若驚。 “沒問題的,”他吸了吸那只總是紅彤彤的鼻頭,“不用擔心。” 這兩句話是他的口頭禪,仿佛不管遇到什么問題,都可以用這兩句應付過去。不過,我覺得自己能夠稍微理解他的心理。作為他的長期跟班,他好像總是覺得對我有所虧欠————雖然我不知道這虧欠從何而來。 “剩下的事情就拜托你了。”他說。 拉松退休后,我就成了鎮(zhèn)子上唯一一名警察。我每天穿著那件制服,例行公事地到處巡邏。從我來到這個小鎮(zhèn),我就沒有見過什么真正的犯罪。這甚至使我不可避免地有一點點失落,因為我的工作更像是一個擺設。拉松退休那天,本來是要為我辦一個交接儀式,但是他生病了,就沒有辦成。為此他覺得很對不起我。 我還記得那個冬天的早晨,我從家里出來,往拉松家的方向走。天氣很冷,是那種硬邦邦的冷。我感到我的腦袋冰冷而麻木。云朵使天空看上去凹凸不平,像一張皺巴巴的藍色桌布。不時,有細小的冰碴兒掉落下來,落進我的頭發(fā)里,或者打在我的臉上。 四周沒有人,眼前只有光禿禿的小道。我低著頭,慢慢往前走。不知為何,在那個早晨,我的心情異常低落。頭腦里沒有任何靈感。我覺得舉步維艱。于是我找到一處長椅,坐了下來,點燃一根煙。冬天已經(jīng)到來了,而我討厭自己的這種憂郁。這是一種軟弱的表現(xiàn)。當我閉上眼睛,我可以感到時間緩緩地流過我的身體,流過我伸出的手,流過我的前胸。是的,我可以看見時間的形狀,但它們難以形容?梢钥隙ǖ氖牵鼈円灿猩,也有語言,甚至也有屬于它們的組織形式。 今早的時間很快樂。我能夠聽見它們愉快的喃喃低語。它們一路向前,永不停留。如果非要讓我形容它們的樣子,那它們更像是某種看不見的霧。 拉松躺在床上。顯然,他喝醉了。他晃晃悠悠地從柜子里拿出那瓶“深海漁夫”,說什么也要送給我!白蠲篮玫臅r光已經(jīng)過去了,我可能明天就會死去!彼诖差^,盯著地面,認真地說。而我早已習慣了他的這種胡言亂語。這個老酒鬼。 在他的桌子上,擺放著五六個相框,里面都是他妻子的照片。有年輕時的,也有老了以后的,但不管哪一張,里面的那個女人都非常美。 “最美好的時光……”他的聲音越來越低,最后身子一斜,躺了下去。我為他蓋好被子,走出門口,來到外面。 回到家里,我站在唯一的那面鏡子前,端詳著我的面孔。當然,這張臉太過尋常,沒什么可說的。我只是想要確定某件事。幾分鐘后,我相信我能夠確定了:我依然年輕。我離開鏡子,洗了一只杯子,自斟自飲起來。第一杯“深海漁夫”下肚,我覺得自己獲得了重生。我記不得后來的事,當我再次醒來,恢復意識時,已是第二天的中午。(P2-4) 完成一部小說的感覺就如同好朋友的聚會終要散場。當我寫完最后一個字,內(nèi)心除了如釋重負外,更多的是傷感。我還記得當我寫下第一行字,我來到他們中間————書中可愛的朋友們緊緊圍繞著我。我和他們一起經(jīng)歷了一段美妙的旅程。當然,共處的過程中也有折磨、糾結(jié)和不信任,甚至也曾想要放棄?墒俏抑溃倚湃螘械拿總人物,反過來,他們也會信任我。正是這種書寫者與人物之間的信任感,推動我走到了結(jié)尾。 然后便是不可避免的分別。畢竟,世界上不存在永不完結(jié)的小說。當信任感建立后,或許每個書寫者都想將之無限延長,為的是推遲分別的時刻來臨,有時甚至不惜延長為自己的一生。正如普魯斯特、穆齊爾和曹雪芹,他們將生命完全融入精神的創(chuàng)造中,一生只為完成那一部承載生命體驗與自我期待的巨著————這或許是每個作家都曾有過的理想。 作為一名書寫者,我知道這本書僅僅是個開始。我在書寫中尋找自己的聲音,尋找值得信賴的事物。這個過程并不封閉,相反,它將走向開闊,與外部世界形成有趣的呼應與融合。在如今的時代,各種藝術(shù)都在進行著各種形式的“融合”,文學當然也不會例外。 影像、繪畫、音樂、哲學、文學、科技……說到底,所有的藝術(shù)到最后都殊途同歸。他們可能是音樂家、畫家、作家、電影導演,但當藝術(shù)水準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作品所表達出來的思想內(nèi)涵往往是相同的————這也是我想要努力達到的狀態(tài)。一幅畫,一首歌曲,一部電影,一篇小說,雖然表達形式不同,但內(nèi)部的核是一致的。當村上春樹在爵士樂中尋找到寫作的韻律;當大衛(wèi)·林奇站在弗朗西斯·培根的畫作前;當鮑勃·迪倫第一次讀到迪蘭·托馬斯的詩篇……這一切場景都匯聚成了一個個光點,超越了時間、國家、地域與語言,變成了整個當代藝術(shù)書寫的一部分,變成了整個人類精神創(chuàng)造的一部分。生活在如今的時代,我們的創(chuàng)作究竟與前人有何不同?我想,或許可以從中尋找到某些答案。 誠然,時代的進步擠壓著藝術(shù)空間————曾經(jīng)模糊不清的東西逐漸可以被科學和心理學解釋,藝術(shù)的表達似乎不再重要。但我仍然相信“啟示”的存在。正如在最終確定書名的前一天,我讀到了廢名的詩《十二月十九夜》: 深夜一枝燈, 若高山流水, 有身外之海。 星之空是鳥林, 是花,是魚, 是天上的夢, 海是夜的鏡子。 思想是一個美人。 是家, 是日, 是月, 是燈, 是爐火, 爐火是墻上的樹影, 是冬夜的聲音。 我被其中“身外之!钡囊庀蟠騽恿。這本小說的發(fā)生地就是一個沿海小鎮(zhèn)。身外之海,包含了“人”與“!钡膶φ,同時冥冥之中又有什么東西將二者連結(jié)為一體。我對這個有著沉思意味的象征非常著迷,并且堅定地認為這首詩的出現(xiàn)是某種“啟示”————否則為何在我為書名困擾的幾個月里它都沒有出現(xiàn),卻偏偏出現(xiàn)在決定書名的前一天呢? 這樣的“啟示”遍布又隱藏在生活中。我們當然可以將之解釋為偶然現(xiàn)象,但我更愿意把它們理解為一種神秘,而“神秘”正是藝術(shù)的源泉。我無法想象一個毫無神秘感可言的世界會有藝術(shù)的棲身之地。 最后,感謝所有為這本書的誕生付出了辛勞的編輯、朋友與前輩老師們。當我進入到出版業(yè)并出版了自己的書,才真切地了解到一本書從選題到最終出版,其間有多少不易。但我也時刻感受到溫暖,因為我看到在這個“從無到有”猶如變魔術(shù)的過程中,每個人都不是獨自在戰(zhàn)斗。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十五日 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