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美好的余韻,101歲首次結集“民國青春文選”————張充和生于民國二年(1913),生性淡泊,不愿立傳。她對詩文從來不會刻意留存,誰有興趣誰收藏,人稱“險將遺落的珍珠”,與凌叔華齊比。 她是真山真水之間的留白,最后一位“合肥四姊妹”————如果說20世紀大歷史是一幅歷史畫卷上的真山真水,張充和就是真山真水之間的留白。她的意義就是這個紙醉金迷、紛紛擾擾、追逐欲望和名利的世界里,那一霎清陰!缎@即事--張充和雅文小集》繼《曲人鴻爪:張充和曲友本事》、《古色今香:張充和題字選集》、《天涯晚笛:聽張充和講故事》之后,再次印證,我們這個時代丟失了很多從前優(yōu)雅、豐富、人性的東西。 合肥張家的文化,如水流動,斯文百年,綿延不斷。張家十姐弟各有才藝,成就斐然。四姊妹中的小妹張充和,書法、昆曲、詩詞等出身傳統(tǒng),卻又不拘泥于古風,早已經(jīng)匯進世界的文化主流。對于這個斯文流動的家族,對于自己的特殊的成長經(jīng)歷,張充和女史本人會作何無意書寫? 1936年,張充和經(jīng)胡適介紹進入《中央日報》編輯“貢獻”副刊,一年多時間,她發(fā)表了大量的短文,散文、小說、隨筆、書評、藝術評論等等。追溯張充和民國文選,親情、師道、成長、變故、友誼、旅程、信仰、感悟等等,張充和的小文充滿了禪意和哲理,隱含著無限的悲憫之心,她以一個“退步者”的姿態(tài),逐步走向她的“無所不能”的造境(沈尹默語)。 《桃花魚》背后的曲折和坦闊,《小園即事--張充和雅文小集》里的尋常家境,龍門巷的童年記事,姑蘇城外濃霧里的母女情深,揚州外婆家的黯然,青島海邊的綺麗旅程,曹操點將臺的古意回歸,拙政園里的昆音裊裊……看張充和文字里“有古人尤其是有自己”的多情世界。 憐渠直道當時語,不著心源傍古人!白詈蟮拈|秀”或許太過于傳奇和正式,不妨從充和本人的文字開始,還原她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