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看似同處東亞儒家文化圈,但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卻有著巨大的差異。韓國明星看似光鮮亮麗,可在她們的笑容背后,有著怎么的血淚情仇?說到韓食,肯定不是只有泡菜,那么想在韓國不挨餓應該吃些什么呢?中韓歷史爭議主要在網絡流傳,主流媒體基本上裝聾作啞,本書則對此給予了客觀解讀 。作者長期在韓國生活,擔任孔子學院講師及中文報紙記者,對韓國人及韓國文化有深入的洞察。 我知道,王元濤曾在韓國生活多年。他是記者出身,并一直堅持寫小說,因此他對韓國的觀察與描述就類似于田野調查,可信度很高,可讀性也很強。我們可以注意到,韓國成立六十多年來,在制度建設與社會建設方面,走過很多彎路,也取得了相當的成績,認真翔實地對此加以考察,會給我們提供有益的啟示與幫助。這本書在這方面做出了努力,值得留意。 ——于建嶸 王元濤是個厚道人,所以他的文章也不尖刻。你可以說這是優(yōu)點,也可以說是缺點,關鍵在于你要什么。想泄憤的朋友,就不必讀他的東西了,因為他把事實告訴你之后,你容易變得像他一樣心平氣和。王元濤說這本書既可以幫哈韓族體會會心之樂,也可給厭韓者提供槍枝彈藥,他的貪心不!可別兩頭討好最后卻兩頭都不討好。當然,我讀王元濤的文章,不會去想那么多,隨著他的文字傻樂或感嘆,就已經有真滋味在里頭了。 ——張耀杰 看王元濤筆下的韓國生活,時常能體會到一種很古的意味。跪拜禮的普遍存在,中秋祭祖的全民執(zhí)著,都會讓我想起孔子的話:禮失,求諸野。因此,盡管韓國人的詩句總是顯得那么直白,從來沒有“山無陵天地合”這樣的逼人氣勢,但他們的人文風貌和生存細節(jié),依然會讓人心生莫名的親切感。 ——吳祚來 王元濤,資深媒體人,曾任吉林省《青年月刊》主編,后長期旅韓,現任韓國《亞洲經濟》報社中文版總編輯,曾為《南方周末》等報刊專欄撰稿,著有長篇小說《我的朋友孔丘》、隨筆集《漢城.漢城》、《中國文化常識》(韓國出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