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1788-1860),德國哲學家,悲觀主義與非理性沖動的主要闡釋者,后世生命哲學與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黑格爾絕對唯心主義的反對者,自稱為康德的唯一繼承人。以優(yōu)美的文體描述但丁式的苦難世界觀,以“藝術”為唯一擺脫意志束縛的“短暫的救星”。因受同代人冷遇而憤世嫉俗,但堅信自己所代表的真理會得到最后勝利。直到去世前幾年,其哲學方為世界所重視。 本書收錄了其19篇散文,包括《自我思考》《論判斷、批評、贊許與榮譽》《比方,譬喻和寓言》《關于可笑性原理》等。
作者簡介 叔本華(1788-1860),德國哲學家,悲觀主義與非理性沖動的主要闡釋者,后世生命哲學與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黑格爾絕對唯心主義的反對者,自稱為康德的唯一繼承人。以優(yōu)美的文體描述但丁式的苦難世界觀,以“藝術”為唯一擺脫意志束縛的“短暫的救星”。因受同代人冷遇而憤世嫉俗,但堅信自己所代表的真理會得到最后勝利。直到去世前幾年,其哲學方為世界所重視。主要著作有:《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813),《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1819),《論自然界中的意志》(1836),《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1841),以及包括著名的《處世格言》在內的《附錄與補遺》(1851)。
目錄: 自我思考 論寫作與風格 論博學與學者 論閱讀與書籍 關于美的形而上學與美學 論判斷、批評、贊許與榮譽 論天才 論自殺 心理學備考 論教育 論婦女 論噪音 比方,譬喻和寓言 關于文學寫作的美學 關于音樂的形而上學 關于音樂的內在本質 關于藝術的內在本質 關于可笑性原理 論歷史 附錄:詩若干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