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薛憶溈對話薛憶溈


作者:薛憶溈     整理日期:2016-12-25 09:02:35


  薛憶溈近三十年獨立于主流和正統(tǒng)的文學道路是一條從沒有人走過的路。他總是說:文學不是我的選擇,而是我的宿命。
  作者將其寫作生涯中應邀所寫的各類訪談文字,重新梳理,以未刪節(jié)、未編輯的“原汁原味”的薛憶溈風格,呈現(xiàn)在這部全新的隨筆集中。包括多篇頗具影響的訪談,如《面對卑微的生命》、《寫作是最艱難的人生冒險》、《文學永遠只有一個方向》等。

作者簡介:
  薛憶溈,生于郴州,長于長沙,現(xiàn)居蒙特利爾。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士學位,從蒙特利爾大學獲英美文學碩士學位,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獲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博士學位。1996—2002年任教于深圳大學文學院。2006—2007年為《南方周末》及《隨筆》雜志撰寫讀書專欄。2009—2010年受聘為香港城市大學訪問學者。2013年受聘為中山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駐院學人。1991年獲臺灣《聯(lián)合報》文學獎。
  主要出版作品有:長篇小說《遺棄》(2012年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白求恩的孩子們》(臺灣版)、《一個影子的告別》(臺灣版);短篇小說集《不肯離去的海豚》、《流動的房間》、《首戰(zhàn)告捷——“戰(zhàn)爭”系列小說》(南方讀書報2013年度“十大中文小說”)、《出租車司機——“深圳人”系列小說》(2013年度“中國影響力圖書獎);隨筆集《文學的祖國》、《一個年代的副本》、《與馬可·波羅同行》。

目錄:
  為了夢中的橄欖樹(代序)
  薛憶溈采訪薛憶溈
  面對卑微的生命
  “我的一生終將是這種苛求的祭品”
  在語言中尋找自己的天堂
  與薛憶溈談《流動的房間》
  對話薛憶溈:從這一“步”到下一“部”
  長跑和長篇:身體與精神的韌性
  “最迷人的異類”
  “異類”苦修成的“正果”
  “精細的寫作成了我反抗異化的主要手段”
  “朗讀是我驗收自己寫作的方式”
  “寫作就是我的宗教”
  “個人,是我所有作品的主題”
  八十年代的精神狀態(tài)
  一座城市的“必讀書”
  “寫作是最艱難的人生冒險”
  “文學永遠都只有一個方向”
  對美感和詩意的向往
  “先鋒注定是孤獨的”
  “創(chuàng)作讓我貪享精神的自由”
  需要我們“精益求精”的事業(yè)
  對深圳“一見鐘情”
  從《遺棄》到《空巢》:一條奇特的文學道路
  現(xiàn)實與歷史的“空巢”
  社會事件如何升華為小說藝術?
  關于我們的父母,我們到底知道多少?
  《空巢》:八十年歷史的“心傳”
  “留在一個民族心靈上的傷痕”
  寫作是一種感恩
  “理想主義是文學的基本特質”
  文學的根基





上一本:木心談木心 下一本:樂之本事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薛憶溈對話薛憶溈的作者是薛憶溈,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