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浪花集


作者:張允和/張兆和     整理日期:2016-12-25 08:54:39


  流動的斯文——合肥張家的前塵舊事
  …………………………………………
  1930年,《水》從蘇州九如巷汩汩流出;1996年,《水》在北京后拐棒胡同復刊……
  大出版家范用先生盛贊《水》的復刊是“本世紀一大奇跡也”;
  名記者、作家葉稚珊女士稱之為“發(fā)行量最小、辦刊人年齡最高、裝潢最簡素、曲高而有和者的刊物”。
  …………………………………………………………
  本書即是這份傳奇家庭刊物《水》的一朵朵“浪花”。
  一個世紀以來,這些“浪花”不僅流遍了大江南北,流向了太平洋彼岸,還流向了每一位讀者的心里……
  …………………………………………………………
  閱讀沉淀一個世紀的溫情
  追尋我們已經(jīng)失落的優(yōu)雅
  ………………………………
  父母恩寵、姐弟和樂、伉儷情深、含飴弄孫、曲詞唱酬……
  無論是傳記軼聞還是稚語童言,莫不生動有趣且句句入心
  ……………………………………………………
  這不僅是一部家族志,更是一種文化的絕唱
  是一道經(jīng)歷史打磨過的人倫之光

作者簡介:
  張允和(1909年7月25日-2002年8月14日),安徽合肥人,自小隨父生長于蘇州,曾祖為晚清重臣、淮軍將領(lǐng)張樹聲。父親是近代教育家張冀牖,母親是昆曲研究家陸英。允和是“張家十姐弟”中的“二姐”,是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的締造者之一周有光先生的夫人,又與元和(昆曲名伶顧傳玠的夫人)、兆和(著名作家沈從文的夫人)、充和(美國漢學家傅漢思的夫人)被海內(nèi)外并稱為“合肥四姊妹”。允和1932畢業(yè)于上海光華大學歷史系,結(jié)婚后隨周有光留學日本、游歷美歐。新中國成立后,曾為高中歷史老師、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教材編輯,1952年“打老虎”運動后離職。1956年參加俞平伯主持的北京昆曲研習社,編輯《社訊》并演出昆曲劇目。八十六歲時續(xù)辦家庭刊物《水》雜志,凝聚親情,互通聲氣。晚年出版《最后的閨秀》《浪花集》《多情人不老》《昆曲日記》《曲終人不散》等多部作品,風行海內(nèi)外。

目錄:
  前言 (張寅和)
  《水》第一號信
  復刊詞
  為樂益同學錄寫序
  慈父
  看不見的背影
  一封電報和最后的眼淚
  爸爸辦樂益
  啟蒙教育家張冀牖
  追憶張奇友
  張華奎傳
  本來沒有我
  我的奶媽同陳干干
  紅雙喜——我想我的好奶媽
  大大和朱干干
  我的汪干干——老媽
  我們大家的迷你趣聞
  從第一封信到第一封信
  王覺悟鬧學
  大弟新娘俏
  我到蘇州來
  兒時雜憶
  秋燈憶語
  三首打油詩及其由來
  張宗和日記摘錄
  從“盤夫”到“驚變”“埋玉”……
  拍“喜福會”電影(上)
  拍“喜福會”電影(下)
  碎金散玉談顧傳玠
  張宗和昆曲傳記
  作曲家張定和在重慶
  讀張兆和
  原諒我,親愛的母校
  溫柔的防浪石堤
  《石堤》后記
  曾薔何許人也
  飛來客——小鴿
  薔薇在古代西方
  月色
  《書的故事》譯者序言
  《從文家書》后記
  真假《清江引》
  出游簡報
  “胡適情詩手跡”辨誤
  祭墳
  妹妹
  傻瓜電腦的趣事
  我的師父張大姨
  我的竇舅舅
  深深的懷念
  信中情
  生別離
  緣
  周耀平給四妹(充和)的信
  旭和的信和文
  給元和的信
  屠樂勤給周有光、張允和的信
  給舅媽的信
  葉至善給張允和的信
  范用給張允和的信
  張允和給范用的信
  “新潮老頭”——我的干外公
  別離的笙簫
  后記(一)(周有光)
  后記(二)(葉稚珊)
  合肥張家世系簡表
  常州周家世系簡表





上一本:世上沒有懷才不遇這件事 下一本:等待電影的日子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浪花集的作者是張允和/張兆和,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