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尼爾斯·倫奈有一個行事實際的父親和沉浸于美麗幻夢中的母親。12歲時,他強烈地憧憬著自己的姑姑,求上帝保佑她重病痊愈,但她仍然離開了人世。這件事深深影響了少年倫奈,他決心反抗上帝。他想成為詩人,來到了哥本哈根,但沒有成功。就連戀愛,他也得不到真正的戀人。在接連失去信仰、戀人、父母和友人后,他回到家鄉(xiāng),娶妻生子。但不幸的是,妻子和幼子相繼病逝。小說*后,倫奈也在1864年德國入侵丹麥的戰(zhàn)爭受傷死去。小說表達的主題是這位幻想家經(jīng)歷了幻想破滅后成為現(xiàn)實主義者。在作品中,雅科布森告訴人們:“不管社會地位如何,個人是怎樣成為生理和心理的俘虜?shù)摹?rdquo; 1. 著名丹麥文學家雅科布森的力作,國內(nèi)首次譯介。2. 著名翻譯家魯民力作3. 一部飽含詩意的小說,一部懺悔錄,一部深深影響了里爾克、托馬斯·曼等作家的小說!4. 雅科布森是文藝評論家布蘭代斯所倡導的現(xiàn)實主義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被認為是體現(xiàn)布蘭代斯文學主張的重要成果。5.里爾克稱雅科布森是自己“精神上的旅伴和情感上的現(xiàn)實”。6.雅科布森注重描繪自然風光和色彩的印象派風格,往往是和深刻細膩的心理描寫相結(jié)合的,這種寫作方法貫穿于他的中短篇小說以及長篇小說中。就揭示人的生活隱秘、心靈感受和情緒而言,雅科布森堪稱洞察幽微的現(xiàn)實主義者和心理學家。他的長篇小說《尼爾斯·倫奈》在里爾克、霍夫曼塔爾等人的作品中留下了很深的痕跡,里爾克甚至稱他為“精神上的旅伴和情感上的現(xiàn)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