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十三夜


作者:樋口一葉,林文月     整理日期:2014-08-26 00:05:07

古日本女性文學之絕唱,最具古典情懷的近世作品。樋口一葉可能是日本文學史上最短壽的知名作家,但她寄居東京都市的一隅,冷眼看盡世態(tài),將眾生的歡愁化為筆底的人物言行,撰述唯恐不及似的與生命競走。一葉兼具傳統(tǒng)文學的修養(yǎng)與近代文學的表現(xiàn)。評論家稱她為:“古日本最后的女性”,確實是有其道理的。
  作者簡介:
  樋口一葉(ひぐちいちよう)(1872~1896),日本女小說家、歌人。本名夏。生于東京,師從半井桃水,因患肺病早逝。以描寫女性生活的短篇小說名世,被譽為“古日本最后的女性”。2004年日本政府將其肖像印制于五千元紙幣之上。
  目錄:
  古日本最后的女性——樋口一葉及其文學
  暗櫻
  下雪天
  暗夜
  大年夜
  比肩
  檐月
  濁江
  十三夜
  吾子
  分道
  與一葉對話——代跋序林文月翻譯的目的,簡單說,是把一種語文轉(zhuǎn)換成另一種語文。懂得兩種或兩種以上語文的人,時則會有需要為自己,或為別人做這種“翻譯”的工作。
  三十年代出生于上海虹口江灣路的我,作為臺灣人法律上隸屬日本公民,而閘北虹口一帶當時為日本租界,所以到了上學年齡,我就被指定去上海市第八國民學校讀書。那所日本人設(shè)立的學校,除我和我的妹妹之外,其余都是日本孩子。說實在的,我們當時還以為自己也是日本孩子,只是家里有些生活習慣和別的同學們略微不同而已。
  我的啟蒙教育是日語文。我讀日本書,也用日本語文思想,或表達心事,似乎是自自然然的;直到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中日戰(zhàn)爭結(jié)束,日本投降,中國勝利,我們臺灣人的身份由日本籍變成了中國籍。次年,我們舉家由上海乘船回到臺灣。臺灣是我們的故鄉(xiāng),卻是一個陌生的故鄉(xiāng)。
  在陌生的故鄉(xiāng),我們開始了新生活。我聽不太懂臺灣話,而且在推行國語的環(huán)境之下,校內(nèi)是禁止使用日語的。老師用臺語解釋國語。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我突然需要適應兩種新語文。如今回想起來,大概我的翻譯經(jīng)驗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的腦中經(jīng)常需要把中國語文翻譯成日本語文。這樣的習慣,使我在讀大學和研究所的時期,能夠駕輕就熟地為臺北東方出版社的兩套少年讀物:“世界名人傳記”和“世界文學名著”譯成了五本書。那些書都是經(jīng)由日本人改寫為適合少年閱讀的文體,所以幾乎沒有什么問題和困難。
  任職大學之后,教學與研究成為生活的主軸,除了有限的一些日文的漢學研究論著之外,不再有空閑執(zhí)譯筆了。至于再度促使我提筆從事翻譯工作,實緣起應邀參加一九七二年日本筆會主辦的“日本文化研究國際會議”。依大會規(guī)定,參加者需提出一篇與日本文化相關(guān)的論文。我以日文書成《桐壺と長恨歌》提出發(fā)表。其后,我將日文的論文自譯為中文:《源氏物語桐壺與長恨歌》,在臺灣大學《中外文學月刊》刊載,同時為了讀者便利而試譯了《源氏物語》首帖《桐壺》,附錄于論文之后,那篇日本中世紀文學深受白居易《長恨歌》的影響,中文的讀者感覺既熟悉又陌生,產(chǎn)生莫大的好奇與期待,透過雜志的編輯部鼓勵我繼續(xù)譯介全書。我在沒有十分把握之下,答應下來,開始逐月在《中外文學》刊載的長期翻譯工作。費時五年半,共六十六期而譯竟了百萬言的《源氏物語》全書。
  那五六年的時間里,我教書、做研究、又翻譯,過著與時間競走的生活,十分辛勞,卻也感覺非常充實。翻譯遂成為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我選擇日本古典文學作品為自己翻譯的對象,是基于兩個理由的:一者,日本文化從中世紀以來深受我國隋唐文化影響,而且日本人早已有系統(tǒng)地譯介了中國的重要著作;相較之下,我們對日本的文學作品則相當冷漠。雖然近二十余年來逐漸有人譯出日本文學,但以近、現(xiàn)代作品為主,古典文學的譯介仍嫌不夠。再者,我個人具備日語文根底,其后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教學與研究,或可在這一方面略盡綿薄之力,彌補我們所當做而未做的事情,故自一九七三年以來,自我惕勵斷續(xù)譯出了《源氏物語》(一九七三—一九七八)、《枕草子》(一九八六—一九八八)、《和泉式部日記》(一九九二)、《伊勢物語》(一九九五—一九九六)等四本平安時代的日本文學名著,以及十九世紀明治時代的樋口一葉短篇小說集《十三夜》(二〇〇一—二〇〇四)。
  以上五本書,前四本的著成年代都在千年以上,最后一本也在一百多年前。每一個國家的語文都會隨時間而有所變化,F(xiàn)在的日本人閱讀古人的這些文學作品,多數(shù)會覺得很困難,所以與謝野晶子(一八七八—一九四二)以降,已經(jīng)有多種現(xiàn)代日語譯的《源氏物語》等書出版了。
  我的中譯本諸書,雖然采取白話文,但是仍有許多地方非譯文本身所能傳達清楚,或者表現(xiàn)原文的巧妙之處,則不得不借助些注釋。注釋之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原著里引用日本的古老詩歌或隱喻,乃至于唐代以前的中國古詩文,因此對于中國讀者而言,明白了這些道理,就會覺得既陌生而又熟悉,格外親近動人。
  《源氏物語》、《枕草子》、《伊勢物語》和《十三夜》即將在大陸以簡體字橫排出版。容我在此感謝南京譯林出版社所有幫助我促成此事的各位。二〇一一年一月十八日           古日本最后的女性
  ——樋口一葉及其文學提及日本的明治時代,即使對于日本的文化、國情不甚了然的人,大概都會知道“明治維新”一詞。明治維新的歷史背景與其過程雖然頗為復雜,簡約言之,系指十九世紀后半,江戶體制崩壞,形成近代統(tǒng)一國家新政權(quán)的一連串政治、社會的大變革。政治上,德川將軍的政權(quán)返歸于朝廷,而封建制逐漸轉(zhuǎn)為資本制;也帶動了文化的變動。知識階級勃興,伴隨而起的是主張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自我覺醒。文人取典范于西歐文學,遂發(fā)生了寫實主義、浪漫主義、自然主義、反自然主義等諸多流派之交替;乃至成為其后大正時期以近代市民社會為基軸的文學。同時,以報紙、雜志為中心的文學作品發(fā)表機構(gòu)亦漸形擴大。小說普及,近代詩誕生,而短歌、俳句等古典文學也起了革新運動。
  明治時代的文壇,也是女性作家崛起,備受矚目的時代。其中,致力于西洋小說翻譯之若松賤子(一八六四—一八九六)、以小說《比肩》、《十三夜》等揚名之樋口一葉(一八七二—一八九六),以及翻譯《源氏物語》為口語體的與謝野晶子(一八七八—一九四二)三人,生存之時間先后略同,而各有卓越的成就,可謂鼎足而立;與平安時代的另外三名女性作者紫式部、清少納言、和泉式部,在日本文學史上古今互輝,相映成趣。而明治三才媛之中,樋口一葉最為短壽,以二十四歲之英年夭折。為近代文壇上之彗星,也是眾人所最遺憾之事。
  樋口一葉,本名夏子。明治五(一八七二)年五月二日誕生于東京千代田區(qū)。其父樋口則義與母滝子,原為甲斐中萩原村(今山梨縣)農(nóng)家出身,因戀愛受阻而私奔上京。二人勤儉儲蓄成家。則義因投靠幕府武家,由下役小使?jié)u次上升,中年以后并購得武家之股,而兼及金融業(yè),成為小康之士族。
  則義與滝子育有二男三女。一葉為次女,有長姊藤、長兄泉太郎、次兄虎之助及妹邦子。則義因為青年時期深受貧窮之苦,中年后頗汲營于蓄財。年少的一葉對于父親重利的生活態(tài)度,似有不滿,其日記中所寫:“浮世之人徒奔利欲,誠屬可厭,見為此狂競,覺金錢者塵芥耳!笨赡苡吧渲涓竸t義晚年的生活態(tài)度。
  一葉誕生之時,樋口家已儼然士族,故難免于多感的少女時代,有這樣的怨懟。一葉的正規(guī)學歷僅有小學程度。她十一歲時,以小學高等科第四級第一名畢業(yè),其后即未再接受學校教育,卻進入當時名噪一時之前衛(wèi)女性中島歌子所主持的私塾“萩舍塾”,勤學古典文學如《源氏物語》、《枕草子》及和歌等。出入“萩舍塾”者,多為名門閨秀,一葉以小康家庭之女,雖然才華頗受人矚目,但廁身華衣麗裳的伴侶間,相形之下難免感覺自卑。
  樋口家真正的不幸,未幾而至。明治二十(一八八七)年,父親則義自警政廳退職。同年年底,長兄以肺結(jié)核病歿。則義所兼營的事業(yè)也漸漸失敗,以家道中落,不得不賣屋租賃居處;其后一兩年之間,一家人輾轉(zhuǎn)遷徙,居無定所。明治二十二(一八八九)年,則義憂心致死,當時一葉年僅十七,孤兒寡婦陷于嚴厲而殘酷的貧困境遇。
  由于滝子與次男虎之助意見不合,母女三人又不得不另外租屋,而以代人洗濯衣物及縫紉衣裳維持生計。其后,因一葉患有近視、不適宜縫紉,且她在“萩舍塾”接受文藝教養(yǎng),與文人作家亦有認識,遂決計專事小說寫作,而將洗濯縫紉的工作委由母親與妹妹操作。促使一葉投入文學世界的原因,固然是來自母親與妹妹的支持,以及她個人的才華,但是“萩舍塾”的同門學姊田邊龍子(筆名花圃)以刊行其小說《藪中鶯》而一舉成名,也或者多少鼓勵了一葉下定決心。
  一葉雖然只受過小學高等科的教育,但她才華天稟,又勤勉好學有毅力,既以寫作為職志,遂自我策勵,時時赴上野的東京圖書館自修小說,并大量嘗試習作。“一葉”的筆名,便是在她十九歲之年所取的。當時,又經(jīng)由其妹邦子的友人介紹而認識著名的《朝日新聞》小說記者半井桃水,并請其指導小說寫作的技巧。
  前此,一葉曾經(jīng)在“萩舍塾”接受古典文學作品的教育,所以下筆之際,難免拘泥于傳統(tǒng)文學的格調(diào),桃水勸她要改用合乎時下的輕妙語氣,以迎合讀者之趣味。自尊心頗強的一葉,乃閉門自修,四個月后再訪時所攜的作品《暗櫻》,果然令人刮目相看。在桃水推薦之下,《暗櫻》便在其所主持的同人雜志《武藏野》創(chuàng)刊號刊出。發(fā)表這篇處女作時,樋口一葉正值二十歲年華。
  與一葉初識的半井桃水,三十二歲,是一個白面書生型的青年作家。正當懷春期的一葉,多次造訪請益,自然對他發(fā)生思慕之情。明治初期,日本知識階級雖然在理論上多引進西方先進開明之思想,畢竟于生活實質(zhì)方面仍然未能盡去傳統(tǒng)習俗,對于男女交往的看法,還相當保守。不久,一葉的私塾師姐伊東夏子警告她有關(guān)桃水的不良品行。其后,私塾的女老師中島歌子也勸誡與桃水斷絕交往。
  一葉對于桃水,雖然有一份欽慕與感謝之情誼,卻始終尚未自覺心中其實已暗暗產(chǎn)生了愛戀。經(jīng)過一番掙扎之后,她終于順從師友之意而斷絕與桃水的交往。有關(guān)這一段時間的心思起伏矛盾,在她的日記里有十分詳盡的剖白。這一段戀情,在尚未開花之前即以蓓蕾結(jié)束。
  自發(fā)表《暗櫻》以來,一年之間,一葉所公開的短篇小說共有八篇。她寫作的動機,固然出于對文學的偏好,其實更不容忽略的是來自現(xiàn)實生活的需要。一葉所遺留的日記,對于稿費所得,及家用金錢的來往,有仔細的記錄。這一段時間里,以一個多產(chǎn)的新進女作家而言,稿費的收入雖于現(xiàn)實生活不無小補,但一家三口的生計,仍不得不依賴母親和妹妹代人縫紉、洗衣,甚至借貸、典當衣物維持。明治二十六(一八九三)年六月二十一日的日記寫著:“著作尚未完成,這個月又將無一文收入!眱(nèi)心的焦慮可以想見。這一年的夏季,母女三人商議的結(jié)果,決計搬家,并且開始經(jīng)營小雜貨店。
  新租的房屋,與人力車夫的宿舍毗鄰,為十足下層階級的庶民居所。對于年華雙十,充滿文學理想與夢幻的年輕女性而言,這種現(xiàn)實生活每下愈況的變遷所帶來的打擊,不可謂不大。日記記載:“文學,實不足以口,不如趁興隨趣執(zhí)筆。從今而后,寧可改變文學以口之道,但以揮汗彈算盤珠營商為計!弊掷镄虚g所透露的是一種對于依賴文學維生的失望,而決計務實從事商業(yè)營利的思想;但是從另一角度言之,未嘗不可看做對于為金錢而寫作的態(tài)度的否定,而選擇商業(yè)經(jīng)營;至于執(zhí)筆為文,則從心所欲,一本興之所至而為。
  其后,樋口一家母女三人果然忙于經(jīng)營庶民式雜貨店。一葉個人雖未輟止小說創(chuàng)作,但只能在經(jīng)營的空當執(zhí)筆。唯于桌幾之后端坐為文,眼前周遭看盡東京都市的小民百態(tài)。生活的體驗,愈形豐富了寫作的內(nèi)涵,反而滋潤闊大其文學生命。與早期比較傾向于古典的物語式寫作筆調(diào)相對,其后的小說逐漸具有都市寫實趣味,尤其是庶民生活之特色——“流言”的巧妙織入小說之中,更為其創(chuàng)作帶來虛實筆鋒交錯的新鮮技巧。后期作品之中的《比肩》,以大人的流言,為孩童們的游戲世界烘托出獨特的遠近筆法,從而造成注解批判式的效果。另一代表作《濁江》的結(jié)尾處,妓女阿力與源七殉情后,兩具棺材被草草抬出之際,以街上眾人的冷言冷語取代正面的敘寫,遂有無可言喻的凄涼諷刺意味。
  母女三人既以商事為重心,一葉自己對于浮奢的“萩舍塾”藝文社交圈也有意疏遠起來,但聞風來訪的出版界人士倒也不少。窮巷陋屋每有《甲陽新報》之野尻理作、《文學界》之平田禿木等人造訪求稿。當時小說寫作的風氣頗為盛行,文壇之新舊作家率以報紙副刊或文學雜志為作品之發(fā)表處!段洳匾啊吠?,一葉斷續(xù)完成的小說曾在《甲陽新報》、《都之花》、《文學界》等報刊、雜志登出。
  對于一個從事寫作的年輕女性而言,二十歲、二十一歲,正值花樣年華。虛構(gòu)的世界里盡管布滿愛情的繁麗色彩,但現(xiàn)實生活則恒常是貧苦灰暗,加以受謠言中傷而不得不中止對半井桃水的戀慕,這個時期的一葉,可謂物質(zhì)上與精神上皆陷于最低潮。也許是為彌補心中的空虛,她竟與天啟顯真術(shù)會的主持人久佐賀義孝開始了奇異的交往。義孝通相術(shù),擅觀風水,與文藝一不相干。一葉曾受“萩舍塾”同門學姊花圃獨立設(shè)家塾的刺激,亦擬籌設(shè)家塾,遂求物質(zhì)援助于義孝。詎料,義孝竟以納一葉為妾作為交換條件;一葉憤而拒絕之。
  事實上,窮巷陋屋擋不住文藝青年對才華出眾的這位女性的愛慕!段膶W界》的同人,以及當時文壇之士如幸田露伴、齋藤綠雨、橫山源之助等人經(jīng)常往訪談說,儼然形成小型的文藝沙龍,有人更以《咆哮山莊》的作者愛米麗?伯朗特相擬呼之。至于一葉本身,亦對當時引進西洋的觀念小說作家川上眉山頗表心儀,與擅長諷刺的齋藤綠雨,也十分意氣投合。而在與眾多文壇之士交往議論之間,一葉的創(chuàng)作意欲更形熾烈,產(chǎn)量也愈為增加。從明治二十七(一八九四)年夏,至次(一八九五)年底,大約一年半之間,先后刊出《暗夜》(發(fā)表于《文學界》)、《大年夜》(發(fā)表于《文學界》)、《比肩》(發(fā)表于《文學界》)、《檐月》(發(fā)表于《每日新聞》)、《經(jīng)桌》(發(fā)表于《文藝俱樂部》)、《空蟬》(發(fā)表于《讀賣新聞》),及《十三夜》(發(fā)表于《文藝俱樂部》)等七篇短篇與中篇小說,此外又有《雨夜》、《月夜》、《雁鐘》、《蟲音》等四篇隨筆刊載于《讀賣新聞》。其中,《比肩》連載完后,獲得文壇前輩森鷗外等人之激賞與稱許,而一葉的聲望也達到了最高點。
  然而,正當她的創(chuàng)作事業(yè)在質(zhì)與量皆登空前高峰之際,可怕的結(jié)核病也正侵蝕著年輕的肉體。明治二十九(一八九六)年春季,肺結(jié)核的癥狀明顯地惡化,但一葉仍在高燒與咯血之間勉強執(zhí)筆,并且還在《文藝俱樂部》發(fā)表了《里紫》、《割殼》及一些隨筆。推崇她和敬愛她的來訪者亦絡繹不絕于途。到了夏季,醫(yī)生已對邦子私下宣告其姊痊愈無望。入秋之后,經(jīng)由森鷗外介紹的大夫前往診視時,已近病篤狀況。
  十一月二十三日,一代才媛樋口一葉終告不治,享年僅二十四歲。
  生于明治中期的樋口一葉,僅有二十四年的短暫生命,她實際的寫作時間大約為期數(shù)年。身后遺留二十二篇中、短篇小說、七十余冊日記,以及超過四千首的和歌詠草。就創(chuàng)作量而言,相當驚人。其寫作對象,多取材于生前所接觸的東京半下流社會,筆致則頗為細膩綿密。長于貧困死于惡疾的一葉,眼光犀利、觀察入微,把她所熟悉的世態(tài)百相盡納筆底,復以歡愁多感之情隱約貫穿虛設(shè)的男女眾生間,遂創(chuàng)作出《暗夜》、《大年夜》、《比肩》、《濁江》、《十三夜》等震撼文壇、膾炙人口的名著。作品中的憂國之思、男女之情、民俗風尚,在在都反映著明治時代的日本文化思想與民眾生活實象。
  除了小說、隨筆創(chuàng)作外,一葉所留下的大量日記,無論對于研究其個人,或當時文壇現(xiàn)象,都極具價值。她記日記的習慣,更先于文學創(chuàng)作,最早約可溯至十五六歲時,而且持續(xù)記述到二十四歲病逝之年。日記的筆法,長短不一,短則一二行,只簡約記錄當日天候、要事、出入之金錢款額等日,嵤,時則長幾近百行,不僅仔細記載生活與個人感情思想,并且一一描寫人物言語行動,有如短制的隨筆或小說。其間最可珍視者,有她個人對于創(chuàng)作的心得,評論之再評等,與文藝相關(guān)之文字,可供研究一葉文學之旁證,至于記述當時文人作家們的言行部分,則可視為日本近世文學史的第一手資料。
  一葉以僅受過小學教育的背景而苦讀自修,于極端貧乏困難的生活環(huán)境之下,陋室之中一張矮幾、一枝枯筆,日日面對無數(shù)空白的稿紙,至死未放棄文學寫作的初衷。人稱寫作之于她,有如受文魔驅(qū)使。晚唐李賀,為人纖瘦,每旦日即騎弱馬,有小奚奴負古錦囊從之。賀得句則書而投于囊中,暮歸而足成。其母見囊中所書多,疼惜之余責罵道:“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李賀以二十七歲夭折,說者或以為死于肺癆。至于樋口一葉則高燒咯血未輟寫作,真正是字字血淚了。
  樋口一葉可能是日本文學史上最短壽的知名作家,但她寄居東京都市的一隅,冷眼看盡世態(tài),將眾生的歡愁化為筆底的人物言行,撰述唯恐不及似的與生命競走。是她自知命壽的有限短暫嗎?還是果真“文魔”附身致令不由自主地一篇篇連續(xù)著作不已?在明治那個代表日本由古維新的時代,一葉兼具傳統(tǒng)文學的修養(yǎng)與近代文學的表現(xiàn),傾生命之力以完成的篇章雖不比他家為多,但終于在近代文學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評論家稱她為:“古日本最后的女性”,確實是有其道理的。
  一九九六年,樋口一葉逝世百年紀念,日本出版界重新整理出版《樋口一葉全集》多種,NHK并拍攝其人傳記影集,學界有“樋口一葉研究會”,定期出版論文集。日本政府于二○○四年將她的肖像印制于五千元紙幣之上?梢娨蝗~雖英年早逝,其所受尊崇之一斑。 書摘暗櫻
    上
    這兩家之間,只隔著竹籬笆。共用的井水,既深且清。開在屋檐下的梅花,一樹兩家春,連香氣都分享著。這兩家是中村家和園田家。
    園田家的主人前年去世,由二十一歲的年輕人良之助繼承,據(jù)說是某學校的通學生。中村這一家,只有一個女兒。原來也是有兒子的,但早夭折,就剩下這么個寶貝,如同掌中之珠一般寵愛著,唯恐風吹拂發(fā)簪上的飾花,但愿她能享鶴壽干歲,遂以“千代”命名?烧媸翘煜赂改感陌。人說:“白檀雙葉已聞芳香”,當她三葉、四葉地逐漸成長時,世人紛紛都已經(jīng)期待日后的姿色了。春山微雨花稍綻,更添增覽眺的景色,那教人驚艷時節(jié)究竟在何時?猶如月影穿松葉,綽綽約約十六歲,梳起了成人高高的發(fā)髻,髻上系著一只扎染的蝴蝶結(jié),真?zhèn)是萬綠叢中一點紅,在哪兒都醒目!爸写寮业男〗恪,人人爭相談論她。生為美人也是夠麻煩的。
    習慣真是有趣。當年,北風中放風箏時,電線桿老嫌它們礙事兒。那是過去從前的事情了;可良之助、干代這兩個人相見時,總改不了往日玩兒布偶的心。雖然發(fā)型姿態(tài)都改變了,卻仿佛也沒怎么注意到,依舊是“阿良”、“阿千”地親熱叫喚著。談談笑笑,有時甚至還吵起架來!澳惚略賮砹!”“來干嗎?不來就不來!”說著說著,互相賭氣,卻兩天不見面又來道歉:“昨天,是我不好。以后不會再跟你那么使性子了。原諒我罷!苯o她這樣子一說,自是如春冰之化解,“不,是我不對!苯Y(jié)果不外乎如此。
    雖然,自己沒有妹妹,若有之,大概也就是這般可愛的罷。她笑容可掬地拉著他的袖子說:“阿良,昨天做了個好夢。夢見你學校畢業(yè),不知道就的是什么職,戴了一頂高帽子,坐在一輛黑色馬車上,要進洋房子哩!薄叭思艺f,夢是相反的。可別被馬車撞倒才好!”說著大笑起來。這邊則是顰眉道:“說什么話呀!今兒禮拜天,你可是哪兒都別去!边@話,與受過當今現(xiàn)代化教育的身分很不相稱,蓋因為真情關(guān)懷之故!





上一本:滴血城市 下一本:模擬密室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十三夜的作者是樋口一葉,林文月,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