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都德短篇小說選


作者:都德,李玉民,袁俊生     整理日期:2014-08-25 23:47:51

本書收入了都德的兩部短篇小說集!缎瞧谝还适录穼懹谄辗☉(zhàn)爭爆發(fā)(1870)之后,作者描寫了戰(zhàn)爭背景下人性的高貴、卑微與低劣,也描寫了小人物艱難而悲哀的生存狀態(tài)。作者行文手法變化萬千,現(xiàn)實主義、動物寓言、哥特魔幻在作品中交織更迭。作者敘事視角獨特別致,尤其是孩童視角的運用,在純真、懵懂和頑皮的天性背后,展現(xiàn)灰色、陰暗與畸形的世界!赌シ恍旁钒l(fā)表于1865年,作者描寫了普羅旺斯美麗的自然風光和鄉(xiāng)間的生活習俗,敘事節(jié)奏舒緩流暢,字里行間充滿詩情畫意。有的故事直接脫胎于普羅旺斯的民間傳說,有著古樸而動人的質(zhì)地,散發(fā)著薰衣草般的幽香。
  作者簡介:
  阿爾封斯·都德(AlphonseDaudet,1840-1897),19世紀法國著名的小說家。都德出生于法國南部普魯旺斯省的尼姆地區(qū),他對自己的故鄉(xiāng)充滿了濃厚的情感,因描寫普羅旺斯鄉(xiāng)間的動人故事而被尊為法國南方文學的鼻祖。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后,都德應征入伍。他以這次戰(zhàn)爭為背景,寫了一組具有深刻愛國主義情感和卓越藝術技巧的短篇小說,其中《最后一課》表達了作者對法國的熱愛、對法語的贊美,小說的藝術構思新穎別致,成為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名篇。
  目錄:
  星期一故事集
  最后一課
  柏林之圍
  一局臺球
  小間諜
  布吉瓦爾的座鐘
  公社的阿爾及利亞步兵
  拉雪茲神甫公墓戰(zhàn)役
  小餡餅
  圣誕故事
  教皇死了
  紅山鶉的感憤
  磨坊信札
  初入磨坊
  波凱爾的驛車星期一故事集
  最后一課
  柏林之圍
  一局臺球
  小間諜
  布吉瓦爾的座鐘
  公社的阿爾及利亞步兵
  拉雪茲神甫公墓戰(zhàn)役
  小餡餅
  圣誕故事
  教皇死了
  紅山鶉的感憤
  磨坊信札
  初入磨坊
  波凱爾的驛車
  高爾尼師傅的秘密
  塞甘先生的山羊
  繁星
  阿萊城的姑娘
  教皇的騾子
  ……寫小東西的大師
  李玉民
  西方音樂有大調(diào)小調(diào)之分,如c大調(diào)、e小調(diào)等;又有升調(diào)降調(diào)之別,如升C大調(diào)、降e小調(diào)等。我閱讀和翻譯法國文學作品,也覺得有大小調(diào)、升降調(diào)的差異。
  接觸雨果、巴爾扎克的作品,往往聯(lián)想到大調(diào)、升調(diào)。他們的大腦醞釀的是大構思、大藍圖,寫的是大主題、大場面、大善大惡,可以說調(diào)門大,手筆大,制作也大,無所不大,總之鴻篇巨制,要讓人讀了能產(chǎn)生大徹大悟的效果。
  然而,閱讀和翻譯都德、莫泊桑的小說,就怎么也無法同大調(diào)升調(diào)聯(lián)系起來,倒覺得不是降e小調(diào),就是降a小調(diào),什么《小東西》、《小間諜》、《小餡餅》、小彌撒、小旅店、小弗朗茲、藍衣小姑娘……總之寫的是小故事、小場面,搞的是小玩意兒、小制作,大多篇幅短小。如果說雨果、巴爾扎克所搭的是天地人間的大戲臺,那么都德就像在集市上圈場子耍小把戲的了。
  都德本人就這樣寫道:
  “‘我真高興……’這句話,老實厚道的里斯勒今天不知說過多少遍了。他說得總是那么動情,那么溫和,那么緩慢,那么深沉。他壓低嗓門,不敢大聲說話,唯恐樂極生悲,突然失聲哭出來。”
  《一個女人的沉淪》開篇這段話,雖然講的不是他的寫作風格,但是可以借用來標明都德講故事的主要特點:低調(diào)、溫和、舒緩、動情和深沉。這些也構成了都德小說的獨特魅力——大題小作的魅力。
  大題小作的魅力,就是以小制作表現(xiàn)大主題所具有的藝術魅力。這便是為什么都德能以小見長、躋身名家之列的奧秘。
  小制作表現(xiàn)大主題雖非都德專有,但是他精于此道,樂此不疲,創(chuàng)作出《最后一課》、《柏林之圍》、《一局臺球》、《塞甘先生的山羊》等一些膾炙人口的精品。
  普法戰(zhàn)爭,不能說不是大題目。喪權辱國,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割讓給普魯士,不能說不是大題目;法國人的愛國主義,不能說不是大題目。然而,都德偏偏采用低調(diào),進行小制作,選取課堂、病床、臺球室這樣的小場景。
  《最后一課》就是小場景表現(xiàn)大主題的一個典型范例。在普法戰(zhàn)爭中,法國慘敗,東部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隨即淪為異族的統(tǒng)治。這種悲劇所激發(fā)的兩省人民的愛國情緒,既不是以大抗議大示威高呼口號怒吼出來的,也不是槍對槍炮對炮用槍炮聲所宣告的,而是通過小學校的一堂法文課來表達的。
  一堂法文課再普通不過,但這是最后一課。小學教師阿梅爾是再普通不過的教師,小學生弗朗茲是再普通不過的學童,歐塞爾老爺爺也是再普通不過的文盲村民,等等,這些極普通人在極普通的小學校上最后一堂法文課,就極不普通了。只因這些普通的自然感情聚在一起,生發(fā)出來一種偉大而高尚的情感——愛國精神。
  文學作品表現(xiàn)愛國精神,大多是激昂的——在祖國的危難關頭,血性男兒拋頭顱灑熱血,為國捐軀,何等激昂壯烈!
  然而,像弗朗茲這樣懵懂無知的學童,像歐塞爾這樣操勞一生的農(nóng)民,像阿梅爾這樣默默無聞的小學教師,都是普通老百姓。他們的愛國情感平常并不掛在口頭上,而是深藏在內(nèi)心,因為這種情感是與生俱來的,不是由宣傳灌輸?shù)筋^腦中的。
  都德善于發(fā)掘這種內(nèi)心的愛國情感,而且在他的筆下,這種情感也不是以英雄行為,而是以普通人直覺的行為表現(xiàn)出來。表現(xiàn)出來的更不是激昂悲壯,而是深沉厚重。這就是沉甸甸的民心,這就是一切侵略者、統(tǒng)治者、無道者、不義者既懼怕又渴望得到的民心。
  都德著重描寫的不是英雄形象,而是普通人,不過,體現(xiàn)出來的是同樣偉大的高尚情感。試看文盲老農(nóng)歐塞爾,一輩子不肯學習,卻來聽這最后一堂法文課,拿著識字課本像小學生一樣認真拼讀;再試看普通小學教員阿梅爾,多少年循規(guī)蹈矩的教書,同數(shù)以萬計的小學教師并無差異,可是在接到占領軍不準在學校再教法文的命令之后,就穿上節(jié)日禮服,勇敢地上完他精心準備的最后一課,聽到下課的鐘聲,他語不成句,拿起粉筆用全力寫下:“法蘭西萬歲”。這二人平凡的舉動所產(chǎn)生的震撼力,不亞于同敵人拼死搏斗的英雄行為。尤其對懵懂無知的學童弗朗茲的啟蒙教育,更是多少套大理論所不及的。
  以小制作表現(xiàn)大主題的藝術效果,就有這種啟蒙的震撼力,即一種感人至深、擊人猛醒的力量。小弗朗茲上這一堂課,仿佛一下子懂事兒了,所受的教育,恐怕是他終生難忘的。
  啟蒙讀物,往往是以小見大的佳作;啟蒙讀物的作家,往往是寫小東西的大師。記得1992年我訪問法國期間,曾問已有10年交情的法國朋友夏爾·撒吉先生,他最喜歡哪一位作家。他不假思索就回答:都德。我問他為什么,他又當即回答:都德是一位大師,上學時念他的作品至今不忘。當時我認為這不是文學意義上的討論,也就沒有繼續(xù)下去,F(xiàn)在想來,撒吉先生對都德的評價,一定是指啟蒙意義上的大師。
  我在北大西語系念書進入三年級時,就開始讀淺顯易懂的都德、莫泊桑等人的原作,留下印象最深的還是《小東西》和《最后一課》。《最后一課》不僅是法國小學的啟蒙讀物,也是外國人學習法語的啟蒙讀物。我翻譯《最后一課》,再聯(lián)想大學讀書時所留下的印象,就容易理解為什么夏爾·撒吉先生稱都德為大師了。啟蒙讀物對人的成長的影響,往往延續(xù)一生。善良等美德,正因為通過啟蒙讀物播種到少年兒童的心中,人類才能從歷次滅頂之災里浮出,得以繼續(xù)繁衍生存。
  夏爾·撒吉先生就體現(xiàn)了都德小說中人物的美德,難怪他最喜愛都德的作品。他性格開朗,善氣迎人,熱心幫助別人解決困難,交了許多朋友。我是他在中國的第一位朋友,可謂忘年交。他多次來中國旅行,我多次去法國講學訪問,頻繁相見,情誼甚篤。只可惜近年來他身體欠佳,欲來中國而未成行,而我教學和譯事繁忙,再次赴法的計劃一再推遲。今年10月初,我還打電話給撒吉先生,讓他等著我,見面再談談我譯都德小說的體會。不料一個月后,突然接到巴黎友人電話,告知我們的朋友撒吉先生病故,我們在電話兩端不禁失聲……
  一個好人走了,同他討論都德的小說已成為不了的心愿,只能在譯者序言中略寄我的哀思。
  ……





上一本:一只鳥的選擇 下一本:奧茲作品:費瑪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都德短篇小說選的作者是都德,李玉民,袁俊生,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