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嘗試探討后殖民小說中的跨語際性(translinguality)現(xiàn)象如何影響喻體的表達方式和本土身分認同。除了將“跨語際小說”定義為跨國或雙語/多語語境實踐載體外,本文亦指出當代“跨語際小說”在語言和敘述手法均具符碼嚙合(code-meshing)特征,而非僅是單純的符碼轉(zhuǎn)換行為,其目的在于揭露小說如何在敘述過程中建立具特異性喻體表達模式和本土身分認同。在此過程中,跨語際性不應(yīng)僅是某種固定身分的表達形式,而應(yīng)被視為一種重要的動因,促使離散主體生成新的身分認同。因此,喻體和身分認同構(gòu)成“跨語際小說”的兩大基本元素。本研究援用客體間性和向量化的方法論,對后殖民時期印度作家阿米塔夫·果許的《惡潮水》(2004)和南非作家查克斯·恩達的《紅色之心》(2000)中的喻體和身分認同主題進行闡述,總結(jié)出跨語際性的敘述特征,確立喻體和身分認同在符碼嚙合語境下的實踐軌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