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奈保爾第三度周游印度,這次的主題是從他特里尼達的童年生活中所感知的印度,驗證對照已是單一實體的印度。近距離觀察之后,他所看見的是它如何分解成宗教、種姓、階級的拼圖。對奈保爾而言,這多樣性正是印度的力量所在。與前兩次游歷印度相比較,他的看法又如何呢?最顯著的,也許就是奈保爾更加接近或者說成為了一個印度人,也就能更準確地向我們描述印度! 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英國作家比迪亞達爾·奈保爾的印度三部曲之一。從記憶與現(xiàn)實的交錯中他看到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以及它受傷的文明。在這第二次返鄉(xiāng)之旅中,透過敏銳觀察,以分析手法探討了印度同胞,以機鋒畢錄、時而悲愴的文采,重現(xiàn)了千年古國的種種難題,無一不切中核心,令人景仰欣喜兼而有之,也讓此書成為世人了解印度不可或缺的大作。
|